包荒山种下漫山柿子树
今年61岁的于国武在1997年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荒山,种下了柿子树。当时他想,村里有人种蔬菜、有人搞苹果,自己不能跟风,发展农村经济就得“人无我有”。
于国武的柿子树几年后开始结果,那时候管理成本较低,加上柿子树处于盛果期,除去人工等管理成本,于国武每年收入近10万元,这在农村来说还算不错。
然而,近两年来,于国武发现柿子市场并不像他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了,柿子收购价一落再落,去年曾经出现不到0.5元/斤。当时,本着减亏的想法,于国武硬着头皮雇请人工,将这些柿子采摘回来卖给批发商,除去人工成本、运输费等,于国武仅仅收入不到5万元,这几乎减掉了一大半。
眼下进入柿子收获期,于国武的柿子虽然也丰收了,但市场行情却并不看好。他说今年市场价格在1元/斤左右波动,看来比去年略有提升,但因今年天旱加大了浇灌成本,所以实际上还不如去年。
看着田间地头山坡上柿子树上黄灿灿的柿子,于国武心里却是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说,这些山坡承包期还有个五六年就到期了,前期投资的成本尚未收回,而今柿子又堪比白菜的价,真不知该如何才好。
柿子不挣钱愁坏了果农
和于国武一样为柿子树“害愁”的还有海阳市发城镇洪沟村的张德平,他种植的柿子树虽然规模不如于国武那么大,仅仅在自个的果园地附近地沿边、山坡上种植了柿子树。大约五六年前,张德平的柿子树还真帮他挣了不少,填补苹果树的收入,一年下来张德平也有十来万元收入。
从去年开始,张德平的这些柿子树就不那么“卖力”地给他挣钱了,每斤柿子收购价不到0.5元,张德平一季忙下来赔进去不少。虽然总体收入靠着苹果这块,但他还是为那些不挣钱的柿子恼火。
抱怨柿子不挣钱,张德平把原因归结到柿子树的品种上。他说,这些柿子树都是10多年前集中栽培的当地老百姓所称的“旗杆顶”,这些柿子采摘下来后,必须经过“放置煨熟”等工艺,然后才能流向市场。加上“旗杆顶”柿子吃后,有诸多“不能喝酒”“不能与其它食物搭配”等禁忌,让其市场不被看好。
采访中,另一位果农范寿海说,确实是老柿子树结果卖得不太好,一般果农都在自家田间地头栽种几棵,给家里人吃,实在多了吃不动才拿出去卖。今年62岁的范寿海称,庄稼人干农活疲劳了,喜欢喝酒解乏。但听说吃柿子再喝酒的话,容易得结石病,大家基本上都不太吃,只有一些妇女或者小孩才吃。“自然,在市场上就不待见了。”
柿子虽贱果农婉拒采摘
于国武过万斤的柿子悬挂在树上,当问到“是否需要联系收购或者找人前来自采自买时”,于国武谢绝了记者的好意。
他说,这主要是柿子品种的问题,由于“旗杆顶”柿树长得高大,采摘并不像樱桃或者苹果那样,仅仅站在地面就能够得着,需要特殊的套杆网套等才能将柿子从树上给摘下来。如果好心的市民像“樱桃、苹果”那样自行前去采摘购买,仅仅在地面上摘不了多少,于实际问题帮助不大。再说,这些柿子也不能拿回家就可直接吃,而是需要储存“煨养”,或者等到下雪下霜后,脱去柿子特有的“涩味”后,才能吃。对市民前往果园帮助采摘,以解决他的市场销售问题,于国武认为“这效果不大”。联系经销商,于国武也坦承,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他们都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问题是出在柿子品种不好,不被市场看好,所以就价格走低,采摘还需要格外的人工费、运输费、市场交易等费用。
柿子成了“烫手山芋”,想扔掉又觉得可惜,不扔还得额外担心思。于国武称,海阳市还有好几家和他一样的“旗杆顶”果农,目前都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那么,于国武这些种植大面积“旗杆顶”柿子的柿农,他们该怎么化解目前的困境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新闻推荐
□峻瑛母亲73岁了,执教32年,桃李满天下。可母亲总觉得这辈子有遗憾,说自己应该读更多的书,当个大学教授,但处在当时的年代,能读十年的书已然十分不易。11岁...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