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海阳新闻 > 正文

“拐杖乡医”服务村民34载, 刘在训:24小时全天候守护,为近20万人次看病

来源:烟台日报 2013-10-17 17:54   https://www.yybnet.net/

来到海阳市郭城镇宅家夼村,只要打听“最美乡医”,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不约而同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刘在训。

10月12日上午,宅家夼村北边山坡上的卫生室里,两位村民坐在炕头上输液,对他们来说,炕头当病床已成习惯。

2006年,海阳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时,村里无力新建卫生室。乡医刘在训自告奋勇,将自家兄弟的8间民房借来,自己掏钱买了沙发、桌椅、彩电、冰箱,经过修整,一间开在民房的乡村卫生室就此开张。

在此之前,刘在训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乡医。“我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要自己养活自己。”这是刘在训从医的初衷。原来,刘在训在3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腰以下肌肉萎缩,只能依靠拐杖行走。而今,这位“拐杖乡医”不仅没有给别人添麻烦,还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办事员”。借助经常到镇上进货的便利,村里人捎东西、办户口、办准生证等杂事,刘在训一概“包揽”下来。“别的医生开药,大盒小盒地给你一堆,老刘不一样,他把一板剪开,几片几片地卖给你。”村里人常常说到此事。刘在训笑笑说:“有的药病人不需要那么多,买回家长期不吃就浪费了。”实在的刘在训,处处为病人省钱。2009年的一天夜里,村里70多岁的老人刘成贵突发脑梗塞,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无人照料,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刘在训见状,直接将老人接到自家,悉心照顾28天。“当时很严重,大小便都失禁了,他一点怨言也没有地伺候着。”说起那段经历,刘成贵还满眼泪花。

康复后,老人执意要多付给刘在训费用,但刘在训只收了基本医药费。“只要老人身体好,钱都是无所谓的,我还担心我这个陪护不及格呢!”刘在训笑呵呵地说。

34年来,刘在训每天都坚持24小时在岗,平均一天至少要为15人次的病号服务,算下来,到刘在训的乡村卫生室看病的村民,达到了近20万人次。“在农村,乡医是种短缺资源。”海阳市郭城镇中心卫生院的负责人张春斌说,刘在训所在的宅家夼村,共有近400户人家,村民有1000多人,而乡医只有他一人。

深知自己身担重担,刘在训一刻也未曾休息。由于长期拄拐,刘在训患上了腰肌劳损,最近一两年来,病情愈发严重。“我们也劝他休息半年,可老刘放不下这份工作。”张春斌说。YMG记者曲妍妮通讯员吕连兴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有一种感动叫“坚守”

在刘在训家,一部红色座机挂在炕头,这样一来,即使是半夜有村民打来求助电话,刘在训也能第一时间接听到。这位乡医时刻守候在村民身边,一呆,就是34年。

坚守着,刘在训为病人提供上门服务,村里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他都再熟悉不过。坚守着,刘在训坚持学习,因为他深知乡亲们可能会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他必须将自己打造成“全科医生”。坚守着,一位身体残疾的乡医借助自己的三轮摩托,却也成了村里人便利的办事员。

刘在训不爱言语,却用行动表达了对职业、对病人的坚守。

新闻推荐

海阳又增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本报讯(通讯员蓝俊红YMG记者曲妍妮)近日,海阳市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以来,海阳市旅游局积极推...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浪子的 人生质变2013-11-06 13:36
评论:(“拐杖乡医”服务村民34载, 刘在训:24小时全天候守护,为近20万人次看病)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