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海阳新闻 > 正文

“跑灯官”闹元宵

来源:烟台日报 2014-02-12 17:47   https://www.yybnet.net/

在烟台,说起海阳大秧歌,几乎人人都知晓。作为重大节庆和盛典活动中的“常客”,海阳大秧歌已经成为海阳乃至烟台文化的金字招牌,而在海阳行村镇庶村,还有一项与大秧歌形影不离的节庆活动———“跑灯官”,也称“报花灯”。每到正月十五,从下午开始,庶村临街的家家户户就开始悬挂花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报灯队伍。从队伍起步开始,报灯队伍走到哪里,烟花爆竹就点到哪里,队伍后还紧跟着秧歌队,这样的阵仗,使得庶村的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而这也成为庶村人一年中最期待的欢乐盛典。距离正月十五还有好几天,庶村的老百姓为接下来的“跑灯官”正忙得热乎,排练秧歌、扎花灯、剪纸……“这是我们村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特殊的庆祝元宵的方式,也是展现村民美好生活的一面镜子。”“跑灯官”第六代传承人同时也是庶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超宙说。

取自江西,源自清朝

与大多数地方吃元宵猜灯谜等闹元宵的方式不同,在海阳行村镇庶村,保留了从清代传承下来的“跑灯官”的闹元宵习俗。李作信是李超宙的本家爷爷,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他也是村里最熟悉“跑灯官”历史的人。“‘报花灯\’是我们村流传上百年的民俗活动,据说是清代一位李姓进士从江西带过来的,目前,全省传承下来的也只有我们村。”李作信告诉记者,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县衙门就不办案了,县官与夫人骑着大马,带着众衙役到村里看花灯,村里的村官和秧歌队敲锣打鼓欢迎县官的到来,并一起陪同观看花灯。每到一处,县官看到形态各异的花灯,就问陪同的村官这是什么灯,村官就根据门前所挂灯的形状和图画为题材,说些祈求年丰、人顺、风调雨顺等的喜庆语,县官老爷听了之后很高兴,便会夸这是盏好灯。

根据李作信的讲述,记者查询了《李氏族谱》。《李氏族谱》(卷一)中记载:“性葆睿次子字克静号雯华廪膳生康熙庚午举人庚辰进士任江西新建县知县配宫氏莱阳讳宏开宫公女由氏车氏生五子葬戌村庄东茔有碑”。也就是这位在江西新建县任知县的李氏族人,将南方报花灯的形式添加到了本村当时用秧歌闹花灯的形式当中,形成现在的跑灯官的演出方式,这一活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报花灯”与海阳大秧歌融合之后,在海阳市行村镇的庶村、南敖子村、北敖子村、祥东村、田村等十几个村庄比较流行,成为当地人们庆祝元宵节的特别习俗,这其中又属在庶村发展的最好。

纯手工制作,家家门前悬挂

每年,从过完春节,庶村的村民就纷纷聚在一起为元宵节的“跑灯官”活动忙活,其中,又以扎花灯最为繁琐也最为紧要,这项工程从正月初三一直持续到十五上午。十多天的时间,十几个人紧赶慢赶,才能把十五当天临街的200多户人家所需要的花灯制作完毕。为了方便村民协同合作,最近几年,李超宙都是将村里擅长扎制花灯的村民集中到村委大院,分工协作。村民有的负责劈竹条,有的负责将竹条刨光打薄……在所有原材料准备妥当后,就到了庶村花灯制作“主力”李桂珍施展才华的时候了。只见李桂珍先将竹条用尺子量好尺寸,画上记号,然后将标有记号的点放在蜡烛上烧一会儿,“烧制的过程特别要注意火候,制作了这么多年,根据竹条的热度我就可以判断是否可以了,这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土办法,烧过后的竹条更容易弯曲。”说完李桂珍将烧过的地方折一个大约120度的角,一根竹条弯六个角便成了一个规则的六边形,最后再用铁丝捆住加以固定。“折六边形是比较容易的,也是比较常见的花灯形状,还有许多是圆弧形,弯大了弯小了总体就不美观。”李桂珍告诉记者。有时,李桂珍也会用上铁丝“助阵”,“这个是荷花灯,荷叶用细铁丝来做,这样扎出来的灯笼会更加逼真。”细细的竹条在几个人的手里转来转去,一上午的时间,好几个人分工合作才扎起一个灯笼的框架,之后还要贴布、剪纸、缝流苏等。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一个个精致讨巧的灯笼完工,有荷花灯、梅花灯、鲤鱼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看着一个个成型的花灯,李桂珍既欣喜又不无遗憾,“现在会做花灯的人越来越少,成品灯笼的样式也比较单一,我们几个都上了年纪,想着学点儿新花样,制作一些新式的灯笼,不过也是有心无力。”李桂珍告诉记者。她制作花灯的技艺还是小时候和哥哥李作信一起跟父母学的,“那时候,家里的孩子十几岁就学会了这手艺,用细的竹条扎出各式花灯架,然后用彩色缎布包裹成灯笼,缎布上贴上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学习这些精细活儿了。”

持续四小时,报灯官即兴作答

花灯制作完毕,只等元宵节到来。李超宙说,十五清晨,村民们先把扎好的彩灯挂在自家院子里整理一番,晌午时分再挂到大门之上。临近晌午时,村里的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挂彩灯了。下午,每一家都要先去祖坟上送灯,以表达对逝去先辈的尊重和思念,远远望去,一片灯笼,蔚为壮观。晚上六点多,各家各户门前的彩灯开始点亮,跑灯官和秧歌队的演员们开始扮妆,乐队也开始吹吹打打吸引村民。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人们开始燃放五彩烟火,烟火的燃放,也标志着“跑灯官”大幕正式拉开。这支“跑灯官”队伍可以说是非常庞大,前面有秧歌队“开道”,一位村民扮演的村官带着四名“衙役”紧随其后,还有一些村民身穿古代官服,装扮成“县官大老爷”和“县官太太”,分别骑着高头大马跟在村官后面走街串巷。每到一户村民的家门口,这家的村民便开始放鞭炮、礼花迎接。

烟花燃放完毕后,“县官”就会问“村官”,“这是个什么灯?”报灯官会根据灯笼的形状和其上的剪纸图案以及村民家里这一年的实际情况现场说唱,“这是牡丹荷花灯,这盏灯是最有名,上面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下面有丹凤朝阳……。”“县官”若认可报灯官的描述,会表示“真是个好灯!”当然,这样的对话在每家门前都要上演一次。从1990年开始,彼时只有19岁的李超宙就开始挑起“报灯”的大梁。“别小看这一问一答,考验的是报灯官的学问和智慧。”深谙报灯之道的李作信告诉记者,报灯官一定要反应灵敏、随机应变,要脱口而出贴合这家实际的灯语。在“报灯官”报灯时,周边还有唢呐、秧歌等表演助阵,看热闹的老百姓跟随其后,人山人海。“早年间的报花灯,除了“县官”、“夫人”和报灯官,后面还有西游记、青白蛇等神仙人物和高跷队,后来形式越来越简化,‘助演\’的人越来越少,“县官”、“夫人”和报灯官始终没有变化,只有后边换成了海阳大秧歌的队员。”李超宙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五,这场活动都要持续四个小时左右,而李超宙也要挨家挨户去报灯。

多年坚守,望得传承

从19岁的年轻小伙子到现在的不惑之年,李超宙用自己的成长见证并传承着“跑灯官”这一独属于海阳独属于庶村的文化符号。自幼爱好戏曲的李超宙,16岁开始参加村里的业余戏剧班,在戏班里,他听到不少师傅讲述了早年村里“跑灯官”的热闹情景,当时,距离村里“跑灯官”停播已经有二十多年,那时候,李超宙就立志要恢复“跑灯官”的辉煌。

李超宙自1990年开始组织恢复传统习俗“跑灯官”,并担任“地方官”角色,李超宙一直是庶村“跑灯官”的组织者,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现在村里人生活好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比较高,‘跑灯官\’可以说是我们村的文化活动特点,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将村民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李超宙表示,作为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他会把这种独特的传统民俗继续发扬下去。但谈到“跑灯官”的现状,李超宙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报灯官\’我们已经寻觅了一位年轻传承人,他现在正在学习当中,不过担任县官大老爷和县官太太的村民,分别已经50多岁和70多岁,一晚上连续四个多小时的表演,他们早已吃不消,但因为没有找到传承人,他们还在坚持。”李超宙说,现在他们正在为“跑灯官”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借由更大的名气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队伍中来。

YMG记者刘洁通讯员吕连兴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传统产业集约化新兴产业加速跑现代农业“发新枝”, 海阳抓“三产”促转调

本报讯(通讯员吕连兴阎婷YMG 记者曲妍妮)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要在去年突破20亿元的基础上,增长14%。按照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海阳市一季度紧抓“三产”促...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跑灯官”闹元宵)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