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吕连兴阎婷YMG记者曲妍妮)提起海阳市小纪镇大刁家村的胡成乐、孙风云夫妇,邻居们都羡慕不已:一方面他们已相濡以沫走过七十多个寒暑;另一方面,老人膝下的七个儿女都十分孝顺。七本厚厚的《孝敬父母值班笔记》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给“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一个最深的诠释。
从2005年起,七兄妹开始记录《孝敬父母值班笔记》,卷首写着“兄妹之间要团结和睦,不斤斤计较,相互谅解,相互支持,赡养好伺候好老人,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笔记》里详细罗列了值班人、时间、本月购置的东西、给的钱数、值班期间父母饮食生活、精神状态、自己做了哪些具体事(包括生活调剂、卫生等)、父母提出的要求等条目,每一条都记录的非常认真详细。
在海阳市像这种孝敬父母的子女不是个例,还有更多文明村、文明镇也出现很多孝老爱亲的典型。“自从俺村建了‘四德\’榜,老少爷们儿都开始暗自‘较劲\’,孝老爱亲、美化环境、诚信经营、邻里和睦的好风气越来越浓。”方圆街道北城阳村王支书告诉记者。“按照‘村容整洁、村风淳朴、村民和谐\’的工作思路,我们采取向上申请、以奖代补、镇街自筹等资金配套方式,因村制宜,创新形式,在160个村庄建设‘乡村文明示范街\’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全面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该市有关负责人介绍。
该市在每个镇、街道遴选10个村(社区)、每个区遴选5个村(社区)作为试点村(社区),同步推进乡村文明示范街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文明乡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环境整治、抓农村经济发展、抓农村和谐稳定,既要有包含村容整洁的‘外在美\’,又要有包含乡风文明的‘内在美\’。”该负责人表示。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翻开该市《2014年惠民利群实施意见》,记者发现,文件所列67项实事总投资达11亿元,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居住环境优化、基础配套水平提升、出行条件改善、群众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生态文明”俨然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在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上,今年将投入2000万元为河道及水源地流域281个村庄设置河道保洁员,对全市15条主要河流进行造林护绿、湿地修复、水系整治等生态修复。在生态产业开发和现代农业培植上,将投入3000多万元在41个村建设94处水利工程,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和沼气工程;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新增茶园5000亩、新发展农民合作社60家。在生态科学的教育和生态文化的培育上,广泛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全民健身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整合力量,统筹推进,该市新成立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指挥部,2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并制定专项考核意见,建立定期观摩督查通报制度,使这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
新闻推荐
海阳市委书记姜仕礼紧扣“一二四五”发展思路,海阳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海阳“在省内赶超发展”和“由‘中等县\’向‘强县\’跨越”要求,围绕“凝心聚力...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