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员表示,在以前的送法下乡和人民调解中,大家的咨询多集中在邻里和家庭纠纷,近年来已发生明显变化。比如,随着商品房买卖的增多,房产继承公证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离婚的增多,夫妻共同财产纠纷越来越常见;随着当地企业的增多,劳动纠纷也越来越多。
明明包邮,为啥快递员要收我10块钱?厂里几个月不发工资,我该怎么办?女儿要离婚,财产怎么分割……近日,市司法局普法员来到海阳市徐家店大集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发现城乡法律需求越来越趋同。
“送法下乡”有大市场
6月7日是五月初三,恰逢徐家店大集,槐山村村民于好水骑车来赶集。回家路上,有人在道边发放普法书刊,他便挤到前去领了一叠。10分钟后,他又骑车回来。原来,本家兄弟看见后非要他再去领一份。“学学法好啊,说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于好水说道。当天上午,市司法局及海阳司法局带来的70多本《常用法律知识问答》被一抢而空,20多位村民咨询了自己的法律问题。显示出送法下乡这种普法活动,形式虽老,但很实用,满足了不少群众的需求。“在网络时代,‘送法下乡\’的形式有些落伍。但在网络之外,‘送法下乡\’仍有广阔市场。”带队的市司法局副局长姜洪波告诉记者,尽管年轻人接触法律的途径很广泛,但网络之外的老人和农民等群体获知法律的途径依然较窄,有针对性开展送法活动很有必要,“我们要用好司法行政机关这个平台,把全市司法资源集合起来,为有法律需求的人群开展零距离送法活动。”不过,传统普法缺少活力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对此,姜洪波透露说,他们正在考虑购买几辆载有电子显示屏的普法车辆。届时,传统的普法活动从视觉效果上将更加醒目、直观。
城乡法律需求日益趋同
在普法摊位前,村民们都问了哪些问题?24岁的小张反映,他在网上买的衣服到了镇上,快递员非要10块钱的上门费:“衣服才29块钱,要是再交10块钱,就一点都不便宜了。本来就包邮,再收快递费合理吗?”村民孙女士反映,近三四年镇上新开了几家针织厂,她就同邻居去上班:“现在厂里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位中年女士反映,她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可到现在几年了还没建好,工程也停工了:“房子没住上,攒了半辈子的钱也要不回来了,我该怎么办?”普法员告诉记者,在以前的送法下乡和人民调解中,大家的咨询多集中在邻里和家庭纠纷,近年来已发生明显变化。比如,随着商品房买卖的增多,房产继承公证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离婚的增多,夫妻共同财产纠纷越来越常见;随着当地企业的增多,劳动纠纷也越来越多。“城乡法律需求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生活方式越来越相近,城乡法律需求也将日益趋同,这是普法工作的一个新特点。”他说道。
一年送法200余场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对每位前来咨询的群众提出的疑惑,工作人员都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涉及房产继承公证的2起,婚姻关系的3起,宅基地的1起,财产纠纷的3起,劳动关系的1起……”工作人员统计说。送法下乡同时还不断考验着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要是被问到答不上来了,多丢人。”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他们在现场不仅要解答群众的疑惑,还要从中发现一些普法新情况。对于新出现的法律问题,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记者了解到,市司法局每月都组织律师、公证员以及法律援助人员两次“送法下乡”活动。加上县市区司法局同步开展的普法活动,一年下来,能给群众送法近200次普法活动,将大量纠纷用法律化解在激化之前。“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司法局机关干部开展‘送法面对面活动\’,改变机关作风,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送法上门服务。”姜洪波说道。YMG记者苗春雷通讯员李浩崔潇文摄影报道
普法小组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新闻推荐
红色党建聚实力,执法岗上展风采。近年来,海阳市公安局党委以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为导向,完成了一个个挑战,打赢了一场...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