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去海阳的乡村转一圈,能听到不少新鲜事:家住辛安镇西张家庄村的渔民邹正武,3月出海打鱼,5月底回家时,却找不到自家家门了。原来,村里年初实施了“五化”工程,拆除老旧房、规整街道、增加绿化,村子整个变了样。凤城街道邓家村的袁淑娥,担任村调解委员近30年,以往邻里乡亲纠纷不断。这几年,村里大力推行四德建设,《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传统国学成为村民的必修课,村民素质上了一个档。“村风好了,我这调解工作也基本成了闲差。”她乐呵呵地说。乡村新生活,文明新风尚,是海阳全域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丰硕成果。紧抓生态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两条主线,海阳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核心工作,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美丽乡村打造、河道及水源地整治、文明示范街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四大工作重点,从整体规划、宣传发动、资金保障、组织推进、典型示范、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按照干净、美丽、文明的“三步走”节奏,谱就了一曲田园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村容巨变】“连个烟头都不好意思扔”
辛安镇槐家泊村的李治臣老人,三个女儿都嫁到别的村庄,平均一两个月能回来一趟。“每次回来都有新模样!”昨天中午,李治臣的小女儿回娘家,又发出这样的感慨。对女儿们的惊叹,李治臣已经习惯了。从去年开始,村里就开始了这样的变化。“原来这里都是泥路,一下雨四处的草堆被冲下来,路面就成了泥和草混合的浆糊,没法走。”李治臣说。现在,村里道路几乎全部硬化,卫生清理实现“无死角”,每条街上都有路灯和高标准的绿化覆盖,村容村貌装扮一新。“现在,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户户门前清新如洗,我们连扔个烟头、吐个痰都不好意思了。”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个村的村民这样坦言,村容环境的大提升成为每个村庄最直观的变化。位于碧城区的杨家泊村不仅通过街道硬化、绿化等方式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实施了垃圾集中处理、河道清理整治、文化广场建设,为村民和园区职工营建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从05年就开始探索实行垃圾一体化处理,建立了垃圾中转站,把全村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安排专门的保洁队伍和运输车辆,今年又投资10万元对垃圾中转站进行了修缮。”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敏说。“我们还为每家每户统一配发了垃圾桶,摆放在门前,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垃圾桶,有了它,你就很难看到乱丢垃圾、杂物的现象。”
全面施行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五化”建设标准。今年以来,海阳市农村共硬化街道43.32万平方米,栽植苗木103.7万棵,安装路灯3400余盏,粉刷房屋立面30.7万平方米,整治河道133.05公里,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七处,形成了“村收集、镇压缩、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破落农居摇身变为美丽乡村。
【便民惠民】“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土堆、草堆、粪堆“三大堆”成为首要难题。“既要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又要让村民从中得实惠。”海阳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刚开始清理‘三大堆\’的时候,村民也是有意见,突然的改变给生活带了很多不便。”龙山街道潮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包信锐说,在农村,做饭取暖主要靠烧草,村民必须屯放草堆;村里有100多家养猪户,猪粪处理只能堆放在村子周围。如果强制村民把“三大堆”搬走,也是不现实的。为解决这个难题,潮外村对街道进行了全面硬化,家家门前通了水泥甬路,同时引进一套柴草粉碎压缩设备,对草堆进行环保处理。“你看,一堆杂草经过压缩,就成了这么一个个小煤块样的草块,体积仅为原来的1/20,产热性能却大大提高,储存起来还方便卫生。”包信锐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秸秆压缩厂房,一台粉碎机、一台压缩机组成了整个流水线。借助这条流水线,潮外村为村民免费压缩柴草,不仅解决了草堆遍村的现状,还给村民带来了生活便利。只要肯用心、有思路,工作就没有解不开的结。困扰农村环境的粪堆问题,在潮外村也迎刃而解,循环农业让一个个粪堆变废为宝。今年,村里规划建设了36个沼气池,可实现6000多立方的存储量。记者在现场看到,沼气池基础工程已经完成,进入了管道铺设阶段。“年内肯定能用上沼气,平均一户一年可节省400多块钱的煤气费,全村一年就能省下40多万元。”包信锐说,除了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液还可满足村里4000多亩耕地施肥的需求。“现在城市通了‘双气\’,我们用沼气取暖做饭还不花钱,不比城里生活水平差!”改变后的新生活,让农村人找到了以往城乡差距的心理平衡。
【全面开花】“建设文明乡村成村民自发行为”
“如果没有村民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村里面貌不会变化这么快。”辛安镇西张家庄村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了由破旧村向花园式新村的转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明武说,这是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原来,与周边村相比,西张家庄村的街道是有名的狭窄,“最宽的街也连辆轿车都开进不去。”村里人这样形容。今年,村里进行了整体规划———拆掉主街上的老民居,为街道拓宽让路。村民张丰旭一听,主动找到张明武:“外人来买俺的旧房,3万元也不卖,给村里做贡献,十万个乐意!”就这样,38间民房顺利拆除,村里主街都有了八、九米宽,别提多敞亮!群众受益,就会踊跃参与。从村委到村民,从组织到自发,海阳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成了村民心头的头等大事。在东村街道薛家庄村,街道铺沥青和河道整治的费用,都是由村民捐来的。“先后4次自发捐款近60万元,仅今年上半年这次就达12万元,除了我们强制70岁以上的老人不参与捐款外,全村捐款率基本达到100%。”村支书修焕兴说,在妆点美化幸福家园上,全村百姓拧成了一股绳。按照“突出重点、分批推进,沿路连片、优中选优”的原则,海阳市筛选确定了55个村庄重点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效果逐步呈现,典型带动作用也明显发挥出来,逐步实现了全面开花。海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栾格文说,“附近村的村民经常跑到这些重点村串门参观,回去就向各自村委反映,强烈要求赶紧动起来,有了村民的自觉参与和支持,工作推进起来又好又快。”
【由表及里】“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自从年初村里挂起“四德榜”和优秀典型榜单,旅游度假区胜利村村民就格外关注,谁家媳妇得了“好儿媳”奖,谁家老人得了“好婆婆”奖,谁家被评上了“好邻居”,都是村民闲来议论的谈资。“有了这个大红榜,村里人更和睦了,对自己要求也高了。”村民赵大姐说。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四德榜”建成率达到了95%,累计表彰各类先进模范41万人次,上榜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70%以上,营造了民风淳朴、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走在海阳乡间,生动形象的文化墙集中表达了乡村人文环境建设的成果,或是俏皮幽默的漫画,或是尊老爱幼的标语,或者是弘扬传统的典故,在一面面粉刷一新的墙面上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辛安镇槐家泊村党支书李拥军说,村民自发组成了爱心行动小组,每月都去孤寡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村风民俗越来越好。据了解,在和谐海阳“4+1”乡村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中,全市登记农民志愿者达5300多人。槐家泊村中断了60多年的秧歌队,在这番文明乡村建设中,重新组队、编排、训练,并在年初的全市汇演中扭出了自己的新形象。目前,海阳市共有秧歌队500多支,参与群众近5万人。与此同时,全市18个镇区街都设有综合文化站和健身舞推广指导员,村村都有文化大院或健身广场,晚间乡村处处载歌载舞,常年参与群众达10万多人。从干净到美丽再到文明,海阳乡村历经由表及里的脱胎换骨。踏着“三步走”的节奏,海阳市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从点到面,全面开花,新时代的田园新生活盛装开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姜雅静吕连兴阎婷YMG记者曲妍妮摄影报道)12日,海阳市龙山街道潮外村处处洋溢着喜悦———村里的沼气联户供气终于正式开通了...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