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胶东粮仓,麦浪翻滚,正值麦子收获的季节。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麦客”们像候鸟一样如期而至,只见他们驾驶着收割机在金黄的麦地里,劈波斩浪、来回穿梭……6月13日,记者在海阳市小纪镇,遇到了来自河南驻马店的“麦客”付磊、安静夫妇。丈夫付磊今年32岁,做“麦客”已有4年多了。今年4月,夫妻俩和亲戚们一起从河南老家出发,一路驰骋,来到广西,然后一路向北收割,历经广东、四川、湖北到达了山东,山东收割完成后他们又会“转战”别的省市。他们一年中至少有7、8个月的时间都风餐露宿,如同候鸟般追赶农作物成熟的脚步,与收获的时间赛跑。“我们去年花了15万换的履带式收割机,这样水稻、小麦、油菜都能收了。”妻子安静介绍说。当日中午,阳光暴晒,麦田的温度已经超过30℃,在场所有人不住地冒汗,暴露在阳光下的胳膊很快被晒得通红。此时的付磊,脸带眼罩,嘴带着口罩,浑身沾满了麦灰,正站在收割机上,操作着机器。这时,他收割的那家农户送来了饭菜,请他下来吃饭,他只是做了一个摆手的手势,没有下来,继续割麦。“我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和晚上,中午都不吃,太忙了,顾不上。”安静有些心疼地说。一台收割机一般都是两个人搭档,要么是夫妻,要么是亲戚,一人负责割麦,另一人负责丈量田地面积、收费,还要把田块看好,不能把两家的麦子收一起了。出门在外,总会有意外发生。最常见、最急人的意外莫过于机器出了故障,耽误收割时间。付磊家的收割机是去年新买的,前不久使用时明显感觉有点刹不住车,他赶忙联系维修工人,维修工人到镇上,不知他们的具体方位来不了,是村里的农户骑摩托车去镇里把维修工人接了过来。“真的很感谢热心、善良的山东人。”付磊这样说。晚上9点,付磊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装车之后夫妻俩赶回了万第镇。“不管多远,干完活之后我们都要回这里的,这里面老乡比较多,也有个照应。”到了镇里之后,加油、检修机器、洗漱、吃饭。晚上11点,付磊夫妇疲惫地躺在收割机旁边的地铺上,等待新的一天收割征程的到来。YMG记者栾盛杰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海阳将启用“89000”民生服务平台
本报讯(YMG记者曲妍妮通讯员阎婷张丽艳)海阳市正在着力打造为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务的“89000”民生服务平台,该平台建成后,居民只需拨打一...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