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作为全国8所乡村师范之一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在莱阳城西南隅的原宣政院处动工兴建,是当时胶东第一座国立学府。开创了胶东乃至山东中等师范教育的先河,为山东师范教育的平民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十年来,随着“一园、一路、三湖、三场、十大建筑”的建设,学校面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让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校友与师生捐资1800万元兴建的校友园(一期工程),以风采各异的34个分苑,构建了国内并不多见的校园后花园;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全长3.4公里的环山路,将南北校区连为一体,成为师生观光、休闲、健身的康庄大道;乳子湖、思源湖、镜心湖三湖如翡翠般镶嵌在校园,青山绿水、草长莺飞让人心旷神怡;杏坛广场、校友广场、文化广场上不唯稠人广众、欢声笑语,更多春诵夏弦、朝经暮史;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和餐厅、职工宿舍拔地而起,让人领略现代大学的迷人风采。鲁东大学位于胶东半岛。
胶东半岛,大范围指胶莱河以东地区,小范围指烟威地区,号称全国第一大半岛,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曾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鲁东大学就坐落于胶东半岛的历史文化名城烟台市的蓁山环抱中,素有胶东最高学府之称谓,是胶东地区土生土长的高等学校,历经87年沧桑岁月,一直被胶东人民所捧着、呵护着、金贵着。胶东人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胶东人的精神家园,因其光荣历史而自豪。1930年6月,作为全国8所乡村师范之一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在莱阳城西南隅的原宣政院处动工兴建,是当时胶东第一座国立学府。开创了胶东乃至山东中等师范教育的先河,为山东师范教育的平民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莱阳二乡师从1930年创办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学,先后招收7个级部约560名学生,毕业了4级。乡师停办后,广大进步师生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在当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有的在敌占区的地下活动,更有相当多的学生成长为我党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1938年在莱阳二乡师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胶东公学,为我党领导的在胶东抗战烽火中发展正规教育发轫之始,当时的教师罗竹风、王卓青、苏振民、于大申、迟剑敏、李国屏等数十人,都是从军队里抽调的正规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仿照延安陕北公学的办学模式,把“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在民族危亡之际,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担起了唤醒民众、激发胶东人民同仇敌忾面对强敌的历史重任。十年间,胶东公学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战争硝烟中发展壮大,在迁徙转战中办学育人,锤炼出许许多多在国内享有盛名的领导、将军和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后来学校虽屡停屡立、数易其名,但胶东公学的血脉,流淌在胶东大地上;胶东公学的精神,在后来人的手中传承,开拓一条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艰难曲折、百折不挠的成长之路,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青年人的向往。而后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发展,到由莱阳迁校烟台后的扩张发展,再到“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初期的迅猛发展,这里一度出现父子同学、夫妻同学、师生同学、兄弟姊妹同学,蔚为大观,成为一道特殊风景。在胶东地区,更有许多家庭三代人、四代人同为鲁大学子,长辈与晚辈成为学兄学弟、学姐学妹式的家庭,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很难解析这种现象。一所辉煌的文化殿堂这里是辉煌的文化殿堂,因其卓越的文化成就为胶东人所骄傲。文化的根基是文学,鲁东大学作家群的出现,成为胶东的文化地标。鲁大师生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时期,就有著名作家臧克家、何其芳、吴伯箫担任学校的领导或教员,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上世纪40年代胶东公学时期,学校培育了曲波、江波等一批建国后卓有建树的作家群体,他们的作品《林海雪原》(曲波)、《雾中过三峡》(江波)时至今日拥趸者众多。学校创办高等教育以后,师生的文学创作传统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进入上世纪80年代,鲁东大学作家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创作水平与作家数量迅速提升,全面展现出群雄逐鹿的特征与规模。作为鲁东大学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烟台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宋萧平,不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三月雪》《海滨的孩子》等作品蜚声中外,而且在1979年、1982年、1984年与张炜和矫健师徒三人五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传为一代佳话。鲁东大学78级校友,现任省作协主席张炜,他的作品《你在高原》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作品多次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长篇一等奖等重要奖项。曲波,鲁东大学85级学生,国家一级作词,被业界誉为当代词坛上的“栋梁级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一员”。校友孙为刚,其报告文学《远洋渔歌》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高中语文课本;校友宋别离的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海的女儿》2001年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校友綦国瑞的《凤凰阁记》2014年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新时期下,独特的创作传统也激励着在校学子的创作热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为“鲁大作家群”的壮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学者评价,“鲁大作家群”这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和文化成就在国内高校是相当罕见的。2007年4月,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来校参观考察“鲁大作家群”展室并为其揭牌时,挥毫题词“人杰校灵”,高度赞赏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就。除此之外,在众多的毕业生中,还涌现出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东方语言研究所所长袁博平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志民教授、山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第一人刘凤鸣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著名校友。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文学人才以及各类人才“于斯为盛”的现象是不会出现的。良好的读书场所这里是良好的读书场所,因其优美的学习环境受到世人的普遍钟爱。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找到一处可以安身静心的读书处。
跨入位于烟台市蓁山黄金顶下的鲁东大学校园,可以远眺碧海蓝天,俯瞰山水灵秀,既有古朴典雅的楼宇,又有现代新颖的建筑,虽说坐落在闹市之中,却无繁华都市的纷乱喧嚣,确是读书人的好去处。85年的奋斗与求索,以“学在鲁大”的氛围和环境,熔铸了“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孕育了“求是至善、尚实致用”的校风。自上世纪60年代,鲁东大学随地方行政区划变革动迁至烟台市南郊,在55年间的岁月里,鲁大师生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营造了一处适宜读书的好去处。从始迁烟台市南郊占地不到200亩、校舍数栋、在校生不足千人的普通校园,发展到今天占地35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校生30000余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被当地人称为超越当地任何一个机关单位的发展奇迹。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随着“一园、一路、三湖、三场、十大建筑”的建设,学校面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让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校友与师生捐资1800万元兴建的校友园(一期工程),以风采各异的34个分苑,构建了国内并不多见的校园后花园;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全长3.4公里的环山路,将南北校区连为一体,成为师生观光、休闲、健身的康庄大道;乳子湖、思源湖、镜心湖三湖如翡翠般镶嵌在校园,青山绿水、草长莺飞让人心旷心怡;杏坛广场、校友广场、文化广场上不唯稠人广众、欢声笑语,更多春诵夏弦、朝经暮史;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和餐厅、职工宿舍拔地而起,让人领略现代大学的迷人风采。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仅改革开放30多年来,鲁东大学就先后实现了三次建制升格,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师范教育向综合教育、区域教育向国际教育的转变。专任教师达到14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6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90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教师达30余人。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30%以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于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如果没有优越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读书场所和环境,优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是不会出现的。以奉献社会为己任鲁东大学从未忘记胶东人民的重托,从未忽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于社会、服务于地方。
作为师范院校出身的鲁东大学,对胶东地区的师资力量培养功不可没,胶东地区的烟台、威海等市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升学率始终名列前茅,社会普遍认同的是因为在升学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学教育,许多著名中校的校长和手持教鞭的老师70—80%是来自鲁东大学的毕业生。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3年,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鲁东大学拥有2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7个科学学位硕士招生专业、76个本科专业。迄今为止,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3万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尤以胶东地区为多,奋斗在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上,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进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朝气蓬勃向未来鲁东大学迄今已走过87个春秋,87年对一个人来讲,已是耄耋老人,但对一个学校来讲,正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盛年之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学在鲁大”,就要爱在鲁大,建设鲁大,发展鲁大。学校确定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走以学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十三五”时期是谋划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好校园“十三五”基本建设发展规划,对于学校办学条件优化、资源利用、教学提升、队伍壮大、环境改善、文化繁荣、作风建设等工作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根据学校的部署,学校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及办公室,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广泛听取师生及各个方面的意见,历时两年有余,数易其稿,完成《鲁东大学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经学校研究通过,并报经烟台市规划部门和省教育厅审核批准。校园规划是校园建设的蓝图,如何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不仅要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措施,还要加强规划的宣传教育,提高校园建设的规划意识。为此,我和有关同事将“十一五”和“十二五”以来规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成果与经验,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修订与完善的有关内容汇编成《追求卓越———鲁东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纪实(2014)》一书,力求对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择要概括与总结,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以期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借鉴作用;答卷篇幅有限,只能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前提下,以有利于面向学校既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前瞻性和操作性为选编内容的抉择条件,以利今后工作中查阅参考或遵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因此,谨请读者谅察,请方家明鉴。
(注:本文为《追求卓越———鲁东大学规划建设纪实2014》一书后记,黄海数字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本次发表文字作了删节和适当修订,主要内容和数字保持不变。)
新闻推荐
冷大川父亲已是90多岁的耄耋老人了,可还是经常骑着自行车去东走西,或买米买面,或走亲探友,家人的规劝老是不记挂在心上。也难怪,父亲这辈子,与自行车有特殊的缘分,陪伴了一辈子的老伙计,舍不得放下呢。父...
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