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肆虐的SARS转瞬间侵袭了我中华大片国土,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历经坎坷而愈挫愈奋的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病魔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2003年,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非典”———我们至今难以磨灭这个名词所带来的心悸。
媒体记者在一线做“精神防护力”
2003年,“非典”这个名字“横空出世”,像一块烙铁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上,并在每个人心里蔓延着。进入4月份后,“非典”的呼声有点紧了,晚报的报道很“给力”,均在头版、要闻版等重要版面刊登大篇幅的报道,经典的报道很多,比如《烟台开出“非典”大药方》、《“非典”消毒完全宝典》、《走出“非典”用药误区》、《街头防非典对症下药》、《厉兵秣马防“非典”》、《明察暗访“防非典”》、《非典消毒大盘点》、《市长市民话“非典”》等一系列报道备受市民关注。
4月27日,莱州发现第一例“非典”疑似病例,烟台晚报迅速反应、果断出击。几天后的5月,记者兵分两路,直奔采访第一线。一路记者去了莱州,采访了隔离后疑似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另一路记者奔赴蓬莱、长岛,去击破“非典”谣言。这个阶段,本报又推出了很多整版的独家报道,比如《隔离墙后的故事》、《一个“发热病人”的经历……》等。5月4日,晚报还专门开设了“聚焦非典·动态”的专版,并且在新闻调查版和要闻版继续关注非典。
“非典”的报道如同“及时雨”,让这个令烟台人谈之色变的城市得以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非典”时期首家踏上莱州土地的新闻媒体。面对非典疑似患者,媒体记者一直奋斗在最前沿,采访、拍片、报道,不敢有一点懈怠,用真实的报道引导者读者,震惊着读者。在2003年春天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给我们“身体防护力”的是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给我们“精神防护力”的则是新闻记者。
刚来烟台半年就遇上了“非典”
回忆起2003年的非典,河南来烟打工的李琴至今还心有余悸。“我是2002年7月才分配到烟台的,可是2003年初就遇上了非典,现在想想都很后怕,好在一直有烟台晚报相陪伴,我和晚报可谓是患难交。”李琴回忆说。
2003年的4月18日,在市区某企业工作的李琴,买了她来烟的第一份烟台晚报。“我来烟台后,一直在公司上班,平时很少出来,自然也没有买过报纸,那天是第一次买烟台晚报,头版就有的报道,5版上还有,内容写的很详细,让我知道了很多信息,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去买一份报纸,是烟台晚报陪我度过了难熬的‘非典时期\’。”
10年过去了,李琴已经在烟台结婚生子了,订烟台晚报、看烟台晚报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我因为‘非典\’结识了烟台晚报也是一种缘分,感谢2003年的那个春天,因为有晚报相伴,我很安心。”李琴说。
翻开李琴收藏的“非典”时期的报纸,2003年5月5日和7日的报纸放在最上面,她说,看到这些报纸,总是会被记者的精神所感动。5日的报道,是由记者方春明和韩云全报道的《一个“发热病人”的经历……》,两位记者暗访了发热门诊、居委会和120隔离车。当记者采访当年暗访记者方春明时,方春明说:“我当时捂着厚厚的口罩装扮成发热病人去医院暗访,看看发热部门是否有规范流程,得到了医院很正规的排查,亮明身份后,医生直说‘你胆真大\’。”
而5月7日的报道,则是记者邹刚和杨诗星报道的《隔离墙后的故事》,为了这篇报道,记者驱车200余公里,专门赶赴莱州,走进全市人民最关注的莱州市人民医院传染病隔离病区,和非典疑似病人零距离的采访。“报道上还有两名记者的照片,我当时很感动,有这样的精锐记者每天给我们提供消息,我们对非典还有什么好惧怕的呢?”李琴说。
“非典”已经过去快10年了,可市民对非典的某些记忆还“定格”在2003年。就像市民李琴,她把非典期间的每一份晚报都珍藏起来,她说,每每想起“非典”那些日子,她对晚报的感谢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王杨于芳小惠苏楠摄影报道)近日,莱州市的登山爱好者在该市程郭镇唐家村发现一古战场遗址,昨日,记者与莱州市文化部门专家一同前往探...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