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李鑫
通讯员赵松馨王松凤
眼下,村民们刚刚结束了一年的忙碌,在莱州金城镇东季村,蓝关戏已成为村民们陶冶情操、文化娱乐的最高精神享受。作为莱州特有的剧种,蓝关戏在清朝道光年间曾盛极一时。如今在东季村,空闲时,几个老农民仍会聚在一起,唱上那么一小段。
农闲时唱上一段蓝关戏
昨日,从莱州金城镇东季村季祥林大爷的家中传出了悠扬高亢的小调。这一天,趁着大家都没事,季大爷组织了村里的几位老人来到家中,唱起了蓝关戏《东游记》。“空闲的时候我就把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召集起来,一块唱几句,也没有什么剧本,就靠脑袋想。”季祥林这样告诉记者。
据悉,蓝关戏又名“南官戏”、“脸子戏”。据记载,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盛于道光年间。季祥林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从明末清初起就有蓝关戏。“我爷爷那一代人都听过这个戏。”
百年蓝关面临传承危机
“一人唱万人和”,蓝关戏听起来既幽雅纤细,又粗犷豪放,颇具诗意和交响性。据统计,蓝关戏的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剧目的来源一部分是根据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这种古老的剧种由于流传方式及朝代更替等多种原因,目前村中只有部分老人会唱了。
季祥林说,村里的蓝关戏是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过去蓝关戏在我们村,在金城镇周边都非常少,老人家就有这么句老话,‘东季的蓝关上了台,邻村的婆娘跑掉鞋\’。从这句老话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蓝关戏是多受欢迎。”
为把这古老的剧种保护下来,从2003年开始,莱州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对蓝关戏进行了搜集、挖掘、整理。2006年,政府又划拨专款普查、保护蓝关戏,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对蓝关戏的业余班社及代表艺人进行扶持和保护。2006年,蓝关戏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莱州的第一本关于蓝关戏的专著也将出版发行。
新闻推荐
上期本版《成功媳妇,靠真情迈过道道坎》一文之读者评说:莱山区孟建:选择了彼此,就要相互谦让。如果婚姻想长久,就必须至少有一方忍让。如果不是菁菁的忍让,也不...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