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跑灯这一传统舞蹈秧歌正在申请列入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恭先、杜宏铸先生被推荐为该项目传承人。笔者得知消息后欣喜不已,因为他俩都是五十多年前,西杜家高跷跑灯队尚健在的参与者,恭先曾扮媳妇,宏铸曾演小嫚,二位都是我的师兄,那情那景,至今印在记忆中不能忘却。
跑灯,是掖县(现莱州市)南部一带的民间秧歌,据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当时那一带风调雨顺,百姓感恩苍天赐福,举行祭祀活动,夜晚,人人手提灯笼,点亮蜡烛,载歌载舞,沿街烛火通明,参差游动,谓之跑灯。
随着历史变迁和民间艺人的创新凝炼,跑灯增添了许多套路,又引入“扑蝴蝶”等生活中一些优美情节;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扮演角色灵活多样,演出有走街和跑圆场两种方式,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舞蹈秧歌。
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把踩高跷的形式揉合进跑灯,村里抓住时机,成立起高跷跑灯队。那年月乡下娱乐活动少,过年过节有机会当个角儿露露脸是幸事。我只有十来岁,也被选中扮演小子(顽童),利用假期参加基本功训练。踩高跷跑灯与地上跑灯相比,难度更大,缠好自制的护膝,双腿绑上跷具,练到摸爬滚打如履平地才能正式排演,一天下来,腰疼腿酸。累是累,练出成绩来,心里还是恣悠悠的。
当年村里的高跷跑灯队二十来人,包括乐队、演员等。乐器有唢呐、鼓、大小锣及大小钹。演员以扮小媳妇大姑娘的旦角为主,其他扮老汉、老婆、小嫚、小子等角色;引蝶者是位学过武术的中年人,技艺精湛,动作娴熟,是队伍里的老把式。当时村里比较穷,拿不出钱来置办行头,第一年演出,除跷具统一准备外,服装道具化妆品大多自己解决,有的把家里过年的衣服用上,有的东借西凑,动脑筋想办法,十分热心。
老家过年习俗繁多,忙到腊月三十才歇手。接下来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二走亲戚,初三看丈人(母)。初三一过,高跷跑灯便在锣鼓唢呐声中登场,先是走街表演:忽而“剪子股”,忽而“编草绳”……村民们纷纷涌出家门,边走边看,评头品足,欢声笑语。
每到十字路口或宽敞地方,就开始跑圆场,在鼓点嘭嘭中,演员围成圈,把观众挡在圈外。此时,唢呐高调奏响,引蝶者手持蝶杆出场,通过腰部、手腕的翻转抖动来表现蝴蝶翻飞,并引出一名扑蝶者进行扑蝶表演。有的扑蝶者一手提灯,一手执彩扇,迈着碎步,或俯或仰,左扑右扑,姿态婀娜;有的扑蝶者时而匍匐在地,时而腾空跃起,把日常的扑蝶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煞是精彩。随着热烈的气氛,鼓、锣、钹有板有眼敲出节拍儿,演员走套路,做造型,什么“四门斗”、“五股参心”、“椅子圈”,什么“拉对子”、“背扇子”、“金锁链”、“龙捆珠”,直看得村民们眼花缭乱,欢跃喝彩,最后以“雁别翅”、“满场欢”收场谢幕。
演完一场,换地方演下一场,演出队走到哪儿,凑热闹的跟到哪儿,一会儿锣鼓喧天,一会儿唢呐悠扬,大街小巷,荡漾着欢乐气氛;家家户户,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趁着兴致,本村演完到外村。没有车接车送,没有报酬,不管路程远近,自己背着行头,很多时候还自带干粮。若问图个啥?就图个热闹。在外村巡回表演中,还会遇到些趣事儿。
有一次,在一个大村表演,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几位观灯姑娘,硬是相中了那男扮女装的几位旦角,后来又托人打探情况。嘿!还真有那么一对以“灯”为媒,喜结良缘。
本村与外村表演结束,全县(那时称掖南县,1956年与掖县合并)一年一度的跑灯比赛也就拉开大幕。比赛那天,大家格外卖力,乐队人人运足底气,演员个个使尽功夫,但有时也发生“险情”。有一年表演进行到尾声,正在高潮迭起的当儿,一演员左腿绑绳松动,他极力克制,不露破绽,并顺势来了一出“特技表演”,用右腿单跳做完动作,化险为夷,不但没扣分,还赢得阵阵掌声。就这样,从1954年开始,西杜家队连续三年夺得比赛头几名,每次都捧回一面沉甸甸的奖旗。(文中部分资料由杜宏铸先生提供)
1955年正月跑灯比赛结束后,西杜家高跷跑灯队部分演员在沙河照相馆留影。左一为杜宏铸,左二为笔者。
新闻推荐
莱州市云峰中学初二一班王若凡谦让,是一种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素质。谦让,会使人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绚丽多彩;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海纳百川。...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