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璞/撰文斌永/绘图
这个谜,是指谜语。莱州民间有不少关于石磨的谜语。如:“石山高,石山低,石头缝里雪花飞。”“一个矮胖孩,模样长得怪,牙齿长在肚里,眼睛长在背上,不会走路只会转,转转起来隆隆响。”“一座石山高巅巅,上下两山齿相连。上山有眼能转转,下山无眼不动弹。上山咽下囫囵粮,下山吐出细面面。”这些谜语,有的说石磨的形状,有的说石磨的构造,有的说石磨的功能。过去,几乎家家都有石磨,是加工粮食的必备器具。
在莱州,石磨的历史至少有600多年了。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驿道镇西狼虎埠村“明初,王姓由掖县南关迁此立村,以制作石磨为生,故名打磨王家。明末,因村东南一个形状似虎的石埠上常有狼出没而更名。”据一些老人回忆,莱州石磨产地多在驿道、曲家、柞村等山区,以柞村镇孙家黄花村南圩子里山上的石头制作的石磨最有名。
石磨安在磨房里,也叫磨屋。一盘石磨包括两个磨片、一个磨盘和一个磨床子。磨床子是底座,木制,四条腿。磨盘是一个木制大圆盘,直径约120厘米,钉在磨床子上。磨片是上下两片叠在一起的,上片叫上起磨,下片叫下起磨,下起磨片固定在磨盘中央。木与石,怎么固定?用的是加热的明矾,浇在磨盘与磨片之间,干后非常牢固。上下两起磨片相对的面上都有槽沟,由八个斜沟区组成,叫磨齿,也叫磨垅、磨沟,所以才叫“上下两山齿相连”。把上下磨片串连在一起的是磨芯子,是一个带有铁箍的短木柱。在上起磨片上还有并列凿穿的磨眼,一个叫实眼,下囫囵粮食的;另一个叫麸眼,是加工麸渣用的。上下磨片之间边缘的缝口,叫磨唇。上起磨片转动起来,就把实眼里流来的粮食粒子研磨碎了。
在上起磨片相对应的两边,各凿有一个小洞,洞中嵌有一根约12厘米长的木棒,叫磨拐子,拴磨棍用的。人们还在麸眼里插上一个高约20厘米的圆木,叫磨助之,它跟着上起磨转动,会把碎粮食不断地拨弄到磨片的边缘,再顺着磨唇流到磨盘上。谜语“一块地,八亩斜,上面坐着个木爷爷”,说的就是磨助之和磨齿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喻隐晦,形象生动。
谜曰:“石头垒垒不见山,路途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飘飘不觉寒。”“手握木棍你追我赶,赶了半天没出房间。”“雷声隆隆不见闪,不下雨点下面面。”这几条谜语是说推磨的情景,寓意夸张,耐人寻味。
推磨可用畜力,也可以用人工。没有牲畜的人家都是人力推磨。薄一些的石磨,一个人能推得动,较厚的石磨,需要两个人,各持一根木棍,各用一根绳子,套在磨拐子上。有的人乍推起来,转不几圈,就会头晕,做习惯了,就好了。
推磨这活儿有规律,不能乱来。就拿磨小麦来说,首先要把小麦用水淘洗一遍,这叫捞麦子。捞过的麦子,淘净了泥沙,磨出的面粉不牙碜。把半干的麦粒子堆放在上起磨片的实眼上,为了多装一些粮粒,人们还在实眼上放上一个用树条编成的漏斗状的磨篓子。磨篓子可以盛五六斤粮食。在麸眼里放上磨助之。等磨唇里流下很多麦渣时,还要“过罗”,即把麦渣从磨盘上收起来,放到特制的罗里去筛,方言叫“罗罗”。把面粉筛下去,把麦麸筛出来。第一次筛下来的面粉叫“头拨面”(即精粉)。推完麦粒后,再把筛出的麦麸放到麸眼里去磨,把磨下来麸渣,再过罗,依次筛下头麸面、二麸面,最后是黑面,剩下的麸皮叫麸子。旧社会,头拨面用来做节日的供品和送礼的面食,自己家人吃麸面。麸子做饲料用,逢灾荒之年,麸子也是美食。
石磨用久了,磨齿就不锋利了,需要请磨匠来劖凿一番。
我姥爷曾以卖火烧为业,所以我母亲打小就和姥爷一起推磨磨面粉。解放前后,母亲也曾卖过一段时间的火烧。我十来岁时就帮母亲推磨。我个子矮,不能抱磨棍,就用一根绳子套在母亲的磨棍上,我在前面拉,母亲在后面推。推磨时,母子二人说着话,不觉得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能磨完一升(约18斤)小麦。磨出的精面粉做火烧卖,黑面,我们全家人吃,麦麸喂鸡或卖钱。石磨是我家的功臣,我因而有一段石磨情结,萦绕于心,终生不忘。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实习生徐一丹摄影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晚报义工王伟刚和彩虹义工助学队的真实写照。王伟刚于2007年加...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