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查阅上世纪30年代由著名学者顾颉刚、谭其骧主编的历史地理学期刊《禹贡半月刊》时,发现一篇署名丁稼民的《登莱旅程日记》。丁稼民(1893-1941),名锡田,号稼民,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人,民国时期教育家、学者。曾任潍县丁氏第一高等小学校历史教员、丁氏第二小学校长,曾加入禹贡学会,与当时国内一批历史地理学者交往甚密。1937年寓居北平,直到1941年病逝。丁稼民在短暂的一生中,醉心于历史地理和乡邦文献的征集研究,著述颇丰,有《稼民杂著》、《崂山记游》、《潍县志稿·氏族志》等。《登莱旅程日记》所载内容,始自1935年5月10日,讫于25日,前后共16天,记述了作者畅游青岛、即墨、莱阳、栖霞、福山、烟台、牟平、文登、荣成、威海、蓬莱、掖县等地的经过,其中最后两天(24日、25日)是在笔者的家乡掖县(今莱州市)度过的。
1935年5月24日上午11时,丁稼民与侄子丁澄志、丁笃志及仆人刘清文离开蓬莱赶赴掖县,丁澄志因不堪忍受连日来的疲劳,先行返回潍县,丁稼民与丁笃志、刘清文则住在了掖县,并游览县城、拜访朋友。
丁稼民一行是从北门进城的,他看到“道路砌以方石”,认为这“为各县所无”。这里提到的所谓北门,旧址在今府东路北首;所谓方石,是上世纪20年代由时任直隶山东两省军政全权、义威上将军、掖县人张宗昌出资铺砌的,这从一些老照片中可略窥一斑。
丁稼民在掖期间拜访了两位潍县同乡,分别是掖县中学校长高象九和该校教员田仲跻。高象九(1902-1980),名金铸,字象九,北平中国大学哲学系毕业,解放后曾任山东省政协常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田仲跻(1907-2002),又名田仲济,上海公学政治经济系毕业,解放后曾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早在抗战前,高象九和田仲跻在山东教育界即已享有较高声誉。
掖县中学,即今莱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当时位于南门里,“校址北院为旧试院,南则旧道署”。所谓试院,是指莱州府试院,是明清两代莱州府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所谓旧道署,是相对于“新道署”而言: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廷设置登莱青道,辖登、莱、青三府,道治于掖县,是为“旧道署”;同治元年(1862),因烟台开埠,地位上升,道署遂迁往烟台,这就是“新道署”,其建筑至今尚存。在拜访高、田二位同乡时,丁稼民了解到,旧道署的东区曾有一个名胜,叫作“紫藤仙馆”,“为莱州名胜之一”,而紫藤“民国二十一年为十七军军长刘珍年所伐”。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这一年在掖县曾爆发军阀刘珍年部与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部之间的混战,史称“韩刘之战”。当时,仅县城便有数百人死伤,上海《申报》曾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报道掖县的惨状。
离开掖县中学,高象九带着丁稼民一行在城内漫步,丁有了意外收获:在西门内一家小店买到“泥人、莱玉玩具十余种”。泥人并不稀奇,而莱玉则为掖县特产。莱玉是滑石的一种,其中的上品有毛公石,十分有名。前些年,掖县滑石雕刻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高象九等人的陪同下,丁稼民一行在掖城还先后参观了掖县县政府、莱州府城隍庙、掖县民众教育馆、朱太守祠和文泉。
掖县县政府建在以前的莱州府署旧址上,“唐休真碑在其东偏”。高象九告诉丁稼民:这块碑早年被埋到地下,近年维修县府时“乃掘出”。熟悉胶东历史掌故的丁稼民第一感觉是“其碑首与文登庙碑同”,他清楚记得,“侯穆止先生云,碑系用魏、齐旧料磨刻”。而这位“侯穆止先生”,就是掖县著名地方志专家、《掖乘》的作者、掖城南关人侯登岸。
莱州府城隍庙在县政府的东面,规模“极大”,里面曾供奉有阴司小吏的塑像,“神情过肖,出张菊如手”。所谓张菊如,即清代著名画家、掖城东南隅人张士保。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该塑像“今已无存”,丁稼民叹为“美术史上一大损失”。
民众教育馆在鼓楼东,内有一尊弥勒佛像,引起丁稼民的兴趣,因其与潍县石佛寺的木像是“同一作风”(即同一风格),“想系唐宋时造”。丁稼民从高象九口中还了解到:这尊弥勒佛像,曾被某国人盗窃而去,“追至即墨,始行追回”。
朱太守祠,又名朱公祠,在美国传教士留下的文献中被记载为“朱老爷庙”,坐落于掖城南关道西,是纪念明末为守卫莱州城而殉职的莱州知府朱万年的场所。丁稼民入内参观时,见到“朱公守城事迹”壁画仍然保存完好,十分惊讶,“惟屋角毁于廿一年刘珍年之役”。
文泉,在城外东南角,景色十分优美,丁稼民赞叹其“芳草流碧,水流灭明,白马三五,斜阳回射,岚光城阁,宛然仙境”。所谓灭明,即忽明忽暗之意。所谓城阁,是指附近城墙边的文昌阁。在丁稼民笔下,夕阳照射在象征掖县文脉连绵不绝的文泉水流上,在城墙、楼阁的映衬下,俨然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可惜,文泉四周的石栏杆,“亦毁于兵”。高象九的儿子、当时就读于常平仓小学的高传纪向丁稼民透露,文泉的西面还有武泉呢。
当晚,正当丁稼民沉浸在一览古城风物的愉悦中时,突然接获兄长来信,他的侄子丁端志日前不幸染病夭亡,年仅11岁。
25日,丁稼民计划启程返回潍县。中午,高象九带着两名学生亲自到车站送他。在等车过程中,一名邱姓学生向丁稼民谈及他在“韩刘之战”时的见闻:旧历八月十六日,刘军围攻掖县城,前后长达两个月,直到城内无粮,这才放弃,“若再月余,民无遗种”,“县商会会长董某,被逼身死”。这里提到的“董某”,即城内士绅董玉山,他与时任商会副会长程光曜都死于此次围城。
在与高象九话别后,当日下午两点,丁稼民登上客车,离开掖县车站,踏上返乡之途。在经过掖县西南部的商贸重镇———沙河镇时,丁稼民在车上见到了用三合土修筑成的圩子,他认为这一路上在所有见过的圩子中,以“沙河圩最大”。沙河一带的祝家、匡郑徐家、海郑张家、湾头、西杜家等村都曾修有圩子,有的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为抵御捻军而修筑,有的是民初为抵御土匪而修筑,其中大部分还有遗迹可寻,但规模都不及沙河圩子。由于《登莱旅程日记》发表后不久(1937年),丁稼民便离开家乡迁居北平,4年后去世,因而高大壮观的沙河圩子成为掖县留给丁稼民的最后记忆。
丁稼民的《登莱旅程日记》涉及掖县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却提到了境内诸多重要名胜古迹和历史人物,特别是他与高象九同为当时教育界名流,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成为研究地方教育史的珍贵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姗姗YMG记者美如)莱州市驿道镇下庄村有30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现在,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指望果园内的收入,但近年来随着区域性苹果种植面积...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