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为刚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烟台师专中文系干部班学习。一天,在宿舍午餐,一位掖县籍的同学打开一罐头瓶,从里面夹出一只小螃蟹给我:尝尝,掖县呛蟹子。
在我的印象中,螃蟹是不能生吃的,必须趁它活蹦乱跳时就加工成熟,方能保持其鲜美之味。假如吃了隔潮的螃蟹,轻则闹肚子,重则上吐下泻。笔者就有一次吃螃蟹中毒住院的经历,因此,对吃螃蟹一直心有余悸。
而此刻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只小螃蟹,黑不溜秋,其貌不扬,分明是只生蟹子。我迟疑再三,不敢动嘴。同学鼓励:没事,好吃。我撕下一条蟹腿,浅尝辄止,舌尖感觉:齁咸,不是一般的咸。他继续鼓励:再吃一口,咂咂滋味。说来也怪,接下来的品尝便有了不一般的滋味。咸味之外,独特的香气弥漫开来,尤其是那稀溜溜的蟹黄,不一样的鲜味,不一样的香味,到后来竟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就着这只小小的呛蟹子,一个大馒头不知不觉下了肚,以至于从食堂打回的菜竟然未动几筷。从此,我记住了这风味独特的掖县呛蟹子。后来,掖县改为莱州市,但这种颇具地域色彩的小吃味道未改,其特殊的滋味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莱州市濒临莱州湾,海产丰富,三疣梭子蟹便是名符其实的特产。据我所知,尽管莱州盛产梭子蟹,但莱州呛蟹子的原料很少用梭子蟹,因为梭子蟹太有名,太珍贵,一般是不舍得用梭子蟹来做呛蟹子的,经常用来作呛蟹子的是一种叫做火络蟹子(音)的,烟台当地叫做花盖蟹子或赤甲红等品种,这种蟹子个头不大,一般只有茶杯盖大小,产量较高,价格也不贵。我从莱州同学那里了解到,莱州呛蟹子大致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缓”。“缓”,即让活蟹子在海水里吐出腹中杂物。呛蟹子的关键是一个“呛”字。蟹子死了,“呛”不了,只有鲜活时才能呛。因此,蟹子不论个头大小,必须鲜活。从市场上买回活蹦乱跳的蟹子,先用水冲洗干净,有条件的再放在海水里“缓”。第二步是煮水。在缓蟹子的同时,熬制呛蟹子的盐水。在锅里加水,水中加花椒、大料、大葱、生姜等佐料,加少许白酒或料酒,再加上足够的大粒盐,盐的浓度几近饱和。烧开、煮透之后,装入能够密封的坛子,冷却备用。
第三步就是颇为关键的“呛”,将鲜活的蟹子从水中捞出,控干,然后放入凉透的盐水中。刚才还在张牙舞爪的蟹子,冷不丁地被置于齁咸的盐水中,瞬间便被呛死了。正是因为此招,呛蟹子才能保持它独特的鲜味。最后是封坛,将坛口密封,过一段时间的坛内发酵,便可开坛享用美味了。
据我所知,呛蟹子的最佳季节多选在菊花盛开的深秋。一般封坛20天后,即可开坛享用,然而深谙此道的莱州人并不着急,而是将开坛的时间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邀上三五老友,围炉促膝而坐,打开一瓶陈年老酒,然后再打开密封多日的坛子。此时,呛蟹子特有的香气便弥漫在暖融融的小屋里,一碟呛蟹子,一壶老白干,开怀畅饮,其乐融融,莱州人的豪放与浪漫可见一斑。而这时间的选择,这氛围的酿造,是不是颇有诗意?
莱州呛蟹子是莱州人的发明创造,而最初也许是一种无奈的尝试,因为在那个还没有冷藏设备的年代,蟹子这种高蛋白海鲜,要想保存下来,日后慢慢享用,除了呛和腌之外几乎别无他法。第一次吃呛蟹子,也许你有些畏惧,也许你吃不惯它的味道,但只要你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呛蟹子的味道就会让你欲罢不能,欲弃不忍,吃了一次还想下次。
在莱州,每到秋天,母亲们便会忙忙碌碌地为丈夫和子女腌制风味独特的呛蟹子。因此,呛蟹子密封的坛子里便密封了母亲暖暖的亲情。因为只有莱州这块土地上才有的加工方法,呛蟹子便有了浓浓的乡情。亲情加乡情,让莱州呛蟹子成了莱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以至于走南闯北的莱州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想起家乡的呛蟹子,想起母亲的味道和乡土的味道。
新闻推荐
独家策划本期首推“周刊眼·土眼看金”, “破八”了,“全民”高产还会远吗
从2014年至今,烟台小麦科研领域可谓捷报频传,2014年6月,招远市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由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农999”平均亩产达817公斤,刷新了农业部实打验收...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