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溪
1945年,日寇已成强弩之末。5月,盘踞在掖南县(今属莱州市)沙河据点的日伪军,大部被调往海阳盆子山参加“扫荡”,企图打通青(岛)威(海)、海(阳)莱(阳)公路,重新控制沿海一带。掖南独立营获此消息,决定乘虚而入,拔掉楔在烟(台)潍(县)公路旁的这颗钉子。于是,搜集情报的任务,仍落在久经考验的女地下党员张淑杰的身上。
张淑杰,25岁,曾用名张一波,住第十区沙河镇沙河街西门里(今为和平村),兄妹10人,在七姐妹中,她排行老三。张氏家族庞大,家境殷实,当时正经营着一爿木工作坊。张父自小跟人闯关东、跑崴子(海参崴),见过大世面,深知识文断字的重要,因此,除长女之外,他把其余子女全都送进了学堂。张淑杰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婆家也是大户人家,但男人吃喝嫖赌,约年余,二人分手(后补办了离婚手续),张淑杰毅然出走,只身来到沙河辖区的土山娄家。当时,西海军分区司令部和掖南县委、独立营均在该村驻防,领导们了解了她的身世,见她颇有文化,遂安排在邻庄杨家村小学任教,晚间参与发动群众的工作。
张淑杰不久就适应了新的环境,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亲昵地称她为张老师或小张。在组织关怀下,她进步得很快,一年后即发展为地下党员。
1943年春日的一天,张淑杰正在北庄执行任务,恰遇日伪军下乡“扫荡”,急忙隐蔽好所有文件,正欲撤离,却被邻居大嫂一把扯过,拥到炕上盖好被子。敌人进门到处搜查,大嫂平静地回答:“这是我小姑,医生说可能得了伤寒……”
这次接到新任务,张淑杰连夜从东南山根据地赶回家。第二天,她去南屋看望木工师傅们,家住蔡家疃的一位工人向她透露,村里有个给据点定时送水的人回来说,鬼子小队长岩渊率队走了,据点里仅有伪警备队6、9、10三个中队和警察大队共300来人留守。张淑杰心中有了底,旋即扮作剜菜的村妇,发髻高挽,身着海昌蓝裤褂,挎着篮子出了门。
沙河镇位于掖县、平度、昌邑三县交汇处,沙河大集自明、清时就遐迩闻名,沿街50多家大小商铺、作坊、饭店、旅馆鳞次栉比。日寇侵占沙河后,所有商家尽管萧条,却也只能强撑门面。鬼子据点建在沙河围子墙外东南角,距张家有一里之遥。张淑杰得地利之便,来到野地后,一边剜菜一边睃视这座魔鬼的巢穴。据点占地约有七八千平方米,三座三层圆形炮楼三足鼎立,分别戳在南、东、西三个方位;北面是营房,房后是一偌大的操场。七八座碉堡散筑在炮楼外侧,布局严密,易守难攻。据点四周,一条宽约2.5米、深2米的壕沟将其死死围住;壕沟西北敷设吊桥,桥边建有岗亭,一道用铁蒺藜编织的铁丝网,沿壕沟内沿向里倾斜竖立,仿佛上天撒下的一片巨网,要将日寇一网打尽一样。
张淑杰凭借超常的记忆力,当晚就绘出了鬼子据点平面图。转天下午,她依然是村妇打扮,手拎一把暖瓶,刚迈进门槛,略一思忖,却又折回来,拉着六妹的小手就走。六妹学名张嘉美,12岁,是沙河小学的学生。在诸多姐妹中,她独崇拜三姐,因为三姐每周回家,都与她同炕而眠,晚间,还可小声学唱抗日歌曲,听闻所未闻的革命故事。
姐妹俩走街串巷,出后观街越过北关卡子口,一路向东,在一处偏僻的土围子墙下放慢了脚步。再前面,是围子墙的一个豁口,由于年久失修,这儿早就成为孩子们长驱直入的乐园。姐妹俩趁着无人,迅速从豁口钻出去。据现年81岁的张嘉美(退休教师)回忆,那一刻,三姐和她两人的手,全是汗津津的了。
围子墙外是条有名的大沙河,只是,眼下不到雨季,河床裸露,一片沙砾。二人越过河床来到河东,猛地,从树丛中冒出一个人来,把小嘉美着实吓了一跳。来人30来岁,见面后并不搭话,仅与三姐对视了几秒钟,接过暖瓶,又匆匆消失在树丛里。
1945年5月13日夜,西海独立团在团长周光的指挥下,主攻沙河据点,掖南独立营负责警戒县城准备打援。半夜子时,战斗打响。爆破组在机枪掩护下,把炸药包送到碉堡下,随着几声巨响,碉堡炸掉,敌尸血肉横飞。激战到天明,摧毁6座碉堡,伪警备九中队和警察大队全部被歼,毙伤30多名,俘敌103名,缴长短枪106支。这次夜袭虽未将沙河守敌一窝端,却使平度城的日伪军惊慌失措,伪治安军中将司令王铁相和宫崎顾问急忙调遣部队,向沙河增援。独立团首长鉴于调动敌人回援的目的已达到,起码削弱了日寇东进扫荡的力量,遂于14日晨主动撤围。
8月15日,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9月2日,掖南、掖县全境解放。1949年3月3日,掖南县抽调了170名县区干部随军南下,张淑杰亦在其中。不久,她与南下干部林金生结为夫妇,生活困难时期全家对调,回到山东张店。1976年,张淑杰因病去世,年仅57岁。
新闻推荐
孙为刚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烟台师专中文系干部班学习。一天,在宿舍午餐,一位掖县籍的同学打开一罐头瓶,从里面夹出一只小螃蟹给我:尝尝,掖县呛蟹子。在我...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