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着张廷玉、徐元文等纂修明史,内中提到一位掖县(今莱州)籍蓟门巡抚王应豸,说他是因阿谀逢迎魏忠贤才升的官,后因“蓟卒索饷”,他竟欲置毒诱杀。明史这么写,王应豸算是背上了污名。而从前朝内阁大学士张至发为王应豸所撰写的墓志铭看,这位巡抚很可能是被冤枉的,他非但不是阿谀之徒,反而是一位“刚直不阿、尤长于兵”的忠臣。
王应豸(1580-1632) 字惠文,别号绣庭,掖县王家楼村(现属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人。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明史·熹宗本纪》载,天启二年二月,水西土同知安邦彦谋反,连败明军,“陷毕节、安顺、平坝、沾益、龙里,遂围贵阳”达十个月之久。为鼓士气,明熹宗朱由校命王应豸带十万帑金,前去犒赏黔军。
王应豸完成使命后,战乱很快得以平复。归京后,他升为郎中,再升关内副使。他督众深挖护城河,环山凿渠几十里,边关布防井井有条。王应豸忠直敢言,曾在任内劾贪官巢丕昌,这件事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他刚烈的性格:阉党魏忠贤的爪牙刘忠坤,到边关犒军毕,“率诸文武西南望忠贤叩头,呼九千岁,公(王应豸)厉喝曰:此颈可断,此头不能朝西南屈!”说罢,拂袖而去。
“万岁”是封建社会对皇帝的称谓,宦官魏忠贤号称“九千岁”,足见其气焰之嚣张。魏忠贤(1568-1627),原名李进忠,出身无赖,为逃脱赌债而自阉入宫。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开始平步青云,当政七年,权倾朝野,残害忠良,大批不满魏氏行径的官员惨死狱中,见风使舵者则纷纷投其门下。
王应豸如此不敬,魏忠贤闻报大怒,暗中罗织罪名欲置王于死地,但却未及实施:天启七年(1627),年仅23岁的明熹宗驾崩,崇祯帝朱由俭即位,魏忠贤失势,走投无路,在阜城投缳自尽了。
崇祯改元,王应豸被任命为蓟门巡抚。他认真分析了蓟门的地理环境和关外清军的军事形势,建议皇帝将安营地由遵化改为喜峰,调游击刘尚仁统兵三千驻龙井;参将孙大启统兵四千驻防大安;而以游击戚司宗,统锐骑四千为奇兵,往来喜峰、马兰间,为应援。清军闻知明军要塞兵精将强,戒备森严,数年不敢犯,蓟门百姓遂得以安居乐业。对此,崇祯曾有“天下巡抚果如王应豸者,何虑天下不安”的赞语。
崇祯五年(1632),蓟门军士发动骚乱,要求发还拖欠的军饷,当时有“王应豸在饭中下毒,欲诱而尽杀之”的谣传,崇祯帝不辨真伪,下令兵部调查。
很不巧,调查大权偏又落到王应豸曾弹劾过的巢丕昌手中。此人重被起用,时任兵部中军。巢丕昌公报私仇,竟上报讹传为真。崇祯大怒,将王应豸以“毒军”罪名逮捕处死,年52岁。王应豸被枉杀,蓟门兵颓而防弛,“关塞相继陷”。所以,张至发在王应豸墓志铭的末尾写道:“人之讹言,遂坠长城”,实在发人深省。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张景亮刘宁宁)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烟台市张裕“爱斐堡”、莱州市的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的“...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