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西北部有一处雄伟的祠庙建筑,这就是目前莱州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林氏宗祠。
宗祠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共计九间。北屋和门楼屋顶仰合瓦覆盖,东西厢房为仰瓦。门楼设计精美,为尖山顶悬山式,整个门楼坐落于白色石头砌的台基之上,门前三级垂带踏跺,门前竖立着两块素面汉白玉方鼓石,两扇黑漆大门上方四个门簪,门上一副“漳莆家声远,莱山世泽长”的对联道出了林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屋顶木制独立梁架,落在门楼两边的墙体上,梁架下方左右为斗拱结构。屋面北长南短,里侧两根黑漆檐柱支撑,落于覆盆式柱础上。门楼里侧地面中心位置嵌着一块汉白玉品阶石。
过了门楼,一条两边长石条、中间铺满碎石的两米多宽的甬路连接着门楼和正屋,与东西厢房之间的窄碎石青砖路形成“十”字形。以前院里种有柏树,现在的两棵小树为后来补种。正屋为五架梁七檩带前廊硬山式。正脊两头有鸱吻,垂脊上有脊兽。屋顶一层方头飞椽一层圆头檐椽之上的檐瓦和滴水,年代久远,上面的图案似鹿和凤凰,惜风化严重已看不清楚。山墙上的博檐青砖打磨细致,几无缝隙,四角的博风砖雕为盛开的团花。前后共四块带圆角挑檐石,与墙体的表面粗糙暖灰色石头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墙面显得庄重大方。正屋前后黑色檐柱金柱下方皆为覆盆式柱础,中间两根金柱之间为四扇朱漆木制小方格隔扇门,两边为“亚”字木格窗。屋内地面满铺方形青砖,朴实大方中透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门前及门里地面也砌有两块汉白玉品阶石,一长一方。四周墙体腰线为青砖,上面到屋顶为白灰墙,上方是高大的朱漆梁架,梁架上面为青砖望板,梁上有用来挂匾的如意形铁片,原有一块“奉先思孝”的匾挂在那里,与正厅大门上所悬挂的“追远堂”遥相呼应。“追远堂”匾为木制带黑漆边框,榜书馆阁体三个大字,“追远堂”表示慎终追远之意。在这三个阳刻大字上,依稀可看出“浩气长存”四个墨色楷书大字,据称曾为解放战争期间在村东粉子山战役中阵亡的将士碑亭所用。旧时屋内东西墙上,悬挂着祖先画像及摆放着牌位,进屋北面摆放着孔子塑像,每逢年节及春秋两祭接受子孙的祭拜。当年屋内悬挂有四幅林氏祖先的画像,“反长毛”(捻军进犯胶东)期间被抢走一幅,“文革”期间,剩下的三幅被偷走卖了,现根据村民保存的照片恢复两男一女三幅画像,男着官服,女着凤冠霞帔。整个屋内素雅静穆,让人不禁揣想过去的时光里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东西厢房为箍头脊屋顶,里侧基本与正房的东西山墙齐平,所以中间院子的空间显得颇为敞亮。这样,两个厢房与正房之间就形成了东西两块方形的空地,作为一个缓冲空间。其中东面连接的墙上开有一个圆形拱门,为平时进出的一个便门。
据西魏村村民所藏的清光绪五年(1879)纂修的《西河林氏族谱》(“西河”是林氏的郡望,历史上林氏家族多以“西河堂”作为堂号)记载,林氏家族原籍是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含英村,是有名的军人世家,其中有一支子孙在清代世袭二等阿达哈哈番(满语,即二等轻车都尉,三品武官)。第十四世林惜(字表得),“少时在闽,日事戎行,东征西讨,立有战功”,康熙五年(1666)加封参将,调驻山东莱州府(今莱州市),遂入掖县籍,卒后葬于城北二里的解家庄头村(今文昌路街道东庄头村)。林惜的三个儿子林天培、林天圻、林天堦定居今天的西魏家村,子孙繁衍至今。乾隆二十年(1755),林惜的曾孙林钧(字鸿运,1720-1791)发动族人,在村西北修建起一座林氏宗祠。嘉庆、道光年间,林钧的儿子林发祥(1755-1829)经商发家,极盛时期拥有土地一千二百余亩。道光十三年(1833),林发祥的长子林万清(1775-1840)等又对宗祠进行了重修。据林树魁主编的《莱州林氏族谱》记载,莱州境内大多数林姓村庄都是高郭庄村林山的后代,明朝永乐年间从四川成都迁来,已经传递了26代,唯独西魏家村林姓,是从福建漳州府迁来的。
林氏宗祠历经二百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除了正房及门楼屋顶的脊兽遭到破坏外,其他基本完好。为了保护好这座古老的历史建筑,林氏家族又集资十万多元,对宗祠进行了维修、加固,并于2011年春节期间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
(感谢莱州市委宣传部协助采访,本文参考程皓先生部分考证内容)解焕新
笔者在考察林氏宗祠的过程中,发现门楼里侧墙上一块青砖上有铅笔竖写的两排文字:“民国贰拾陆年四月修補荣(当为‘茔\’)房”,有意思的是把“国”字写成了左右结构,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玉”,这是“国”字的老写,如果此笔迹确定为真迹的话,那么可以确定在民国期间林氏宗祠还有过一次维修。
新闻推荐
商报消息(记者傅晓燕)“一山国画作品推介会”将于3月15至19日在大家美术馆(东工商河路16号珠宝古玩城三楼)举行...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