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籍华人、莱州同乡宋培林博士发给我一张拍摄于民国初期的掖县(今莱州市)老照片,这是他从美国某图书馆的档案中查找到的。
通过观察这张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是一座坐北朝南、破旧不堪的旧式院落,院内有一栋传统的扣瓦隆屋面的主体建筑。墙外(疑似为南墙外)矗立着一块刻有“四留碑”字样的高大石碑,墙面上另镶嵌着一块疑似是“泰山石敢当”的小石碑,整个院落看起来似乎是一座庙宇。东南墙角处,有一只黑色的小狗正翘着尾巴悠闲地在觅食。东墙内微露出来的树木,只剩干枯的枝杈。
而近处,则有20多位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多为男性),他们大都头戴瓜皮帽或棉帽,身着长袍马褂,正在十分好奇地围观一位洋人。这位洋人头戴深色的西式礼帽,身着厚厚的西式大衣,脚踏一辆当时很先进的代步工具———摩托车,车把和后车座上还搭着一些日用品。从照片中人物所穿衣物的厚度和树木的枯荣程度上可以研判,这张照片当拍摄于冬季。
据宋培林博士搜集到的美国教会资料记载,照片中的这辆摩托车,是1919年由在掖县传教的美国最大的基督教教会组织———美南浸信会的牧师蓝马丁从欧洲带过来的。而此前的1902年,郭维弼牧师曾购买过掖县境内最早的自行车。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基督教和天主教陆续传入掖县。基督教又称耶稣教、新教,掖县境内的基督教活动始于清咸丰十年(1860)。是年,美南浸信会传教士霍姆斯和哈特威尔来到胶东,以登、莱为中心传教,但信奉者极少。
光绪二十八年(1902),美南浸信会牧师娄约翰夫妇又来到掖县城传教,主持在北关修建瓦房6间作为活动场所,次年又修建了二层楼房11座和教堂一处,另建有五层钟楼(民间俗称“锥子楼”),随后还成立了梅铁医院。从此,基督教在掖县比较广泛地传播开来。1918年,美南浸信会曾专门出版过英文《莱州传说》一书,首次向美国人民介绍了莱州当地的状况。
毫无疑问,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当地传教,是与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相伴生的。不过,传教士们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和生活方式也带到当地,客观上冲击了旧的社会秩序,推动了当地社会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而蓝马丁牧师在1919年购买的这辆摩托车,无疑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这类新鲜事物的出现,令当时的掖县民众大开眼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社会的文明开化。
新闻推荐
程皓撰文/供图近日,笔者去莱州市柞村镇的朋友家玩,途经文峰路街道与柞村镇交界处的四角埠,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再次出现在脑海中。2012年夏,笔者曾跟随中国人民大学历...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