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胶东二行署”驻地———龙口市芦头镇庵夼村,因庵庙得名,因山水秀美闻名。如今,山和水让革命老区焕发新颜,小村庄殷实而宁静,俊俏赛江南。
十月下旬,记者踏访庵夼村。从芦头镇行车十几分钟,行至山半腰路的尽头,便是庵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能容纳13万方水的水库。时值果收季节,山峦翠绿,红柿满枝,苹果飘香,静谧山村在太阳照耀下格外秀美。
在龙口,庵夼村富裕指数并非名列前茅,但作为革命老区的山水特色却首屈一指。谈起山,75岁的庵夼村村民史兴安很自豪:“庵夼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口通往山外。这里曾是老革命根据地。1941年春,胶东第二行政公署开始正式驻进庵夼,在此领导和指挥辖区内的抗日斗争。”
“全村大小几十个山头,以前靠山革命,如今靠山致富。”村支书史殿来如数家珍:“全村166户439人拥有4000亩山峦和400多亩果园,山上的果树品种有苹果、柿子、梨、杏等。从1987年至今,庵夼村民还在山上植树百万棵。”
靠山就吃山,是庵夼村致富的法宝。庵夼的“吃山”的过程,也就是“治水”的过程。“庵夼的水很有名,1992年龙口市第一家矿泉水厂就在这里建成,水质好,微量元素多。人喝了身体好,树喝了果香。”68岁的村民史兴松高兴地说。可史殿来告诉记者,庵夼水好不假,但也经历过痛苦———由于该村位于芦头镇东南部山区,山峦较多,地势险要,村民住在山坳里,三面环山。以往,村民只能望水兴叹,靠天吃饭。虽然村西曾修了座水库,但村里的480亩口粮地,却分布在周围的山上,最高处海拔500多米。一到干旱季节,有水浇不上,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果园受干旱煎熬。这也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一道瓶颈。
为改变现状,村“两委”研究决定,在村东南建一处二级扬水站,把村西水库的水经小方塘扬到山顶。说干就干,今年7月4日开工,庵夼村民主动上山义务施工,九个小组,各负其责,分段实施进行。经过3个月的“战山河”,一座现代扬水站在海拔400多米的南山顶矗立起来———16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在山上铺设2500米的管道,把山底下的水通过管道扬到山顶水池,村民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兴修水利,利村利民。扬水站建成后,不仅庵夼本村村民受益,还惠及到周围的七夼、界沟刘家、埠上等村的1500多亩地。“要想富,就要战山修水利,因为这是为民谋福利的大好事。”芦头镇党委副书记郭志栋的话,很好地概括了庵夼村民再战山河的事迹。说到扬水站,村民王德耀高兴得合不拢嘴:“有山有水好地方,灌溉搞好了果树自然大丰收,咱老百姓就盼着多卖果多赚钱!”
王德耀之语,代表了庵夼村民的美好愿望。山水庵夼,正依靠着山水奔向小康。
新闻推荐
按照省文明委《关于复查201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和评选表彰2011年度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通知》精神,市文明办自11...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