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高伟
当你节后从老家返回,在问候声中走出繁忙的烟台国际机场;当你寒夜里值班晚归,遇到大街上彻夜闪烁的警灯;当你漫步市区中心文化广场,被随处可见的彩灯和欢舞着的人们感染,你一定会惊诧于这里默默流淌的城市温情和悄然绽放的文明气息。
新春伊始,万象展新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烟台市坚持不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人文风貌呈现崭新姿态。
690万人,全员参与,共建共享。一座人心向善、和谐稳定、文化浓郁的文明之城,正以飞速的发展和非凡的活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长效机制”托出文明之城
对于每一个烟台人来说,2011年12月20日注定是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烟台市再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功实现“三连冠”目标。同时,长岛县获得全国文明县城;芝罘区、莱山区、海阳市、莱阳市、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市、区)。文明方队中的“烟台力量”令人瞩目。
“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更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过去几年,烟台正是将这份对‘文明创建\’的坚持做细做实,才能再次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面对来之不易的荣誉,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学教授刘永策如是说。
的确,烟台顺利捧回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正是得益于创城的长效机制建设。
早在2007年召开的市十一次党代会上,烟台就确定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发展目标,使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奋斗目标。
2008年,烟台继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后再次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并实现位次前移。
2009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意见》,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文明城市建设作出部署。次年1月,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争创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决打好创建“攻坚战”。
由是,一场“强力推动”、“全面发动”、“责任驱动”、“统筹互动”的创城战役在烟台打响。创城工作被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投身创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扎实有效的机制创建,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参与。“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创城主题,被分解为一个个践行文明的小细节,细化为每个烟台人的日常行动。
重新翻开2011年的日历,以“文明春风靓港城”活动为总载体的创建活动风生水起———既有“提升市民素质、市容环境整治、规范交通秩序、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深化志愿服务、繁荣群众文化、优化发展环境、基层文明创建”等“八大行动”的如火如荼,又有“文明春风靓港城”万民大行动、“我爱我的城市”义务劳动、“文明交通春风行动”、“为民服务集中行动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等50多个系列主题活动的热火朝天。“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创城理念,正是在这些便民、惠民、亲民的活动中得以彰显,也唤起烟台人践行文明行为、争创文明市民的热情。
去年冬天,龙口女孩刁娜“以一条腿换一条命”的救人义举,让整个中国的目光汇聚到烟台。九旬拾荒老人刘盛兰,17年节衣缩食资助近百贫困学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过去一年,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优秀选调生王媛媛、优秀供电所长王浩、“最美女孩”刁娜、“爱心老人”刘盛兰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汇聚成最具代表力和亲和力的“典型效应”,放大着烟台创建文明城市的精神支点。如今,港城街头巷尾不文明行为在减少,改变无处不在,文明,也生生不息。
创新管理共筑和谐
叫响社会管理创新“烟台牌”
文明幸福的生活,需由和谐稳定做保障。
在烟台决策者看来,文明城市建设从来不是一项“硬梆梆”的任务,而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是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烟台才前瞻性地把文明城市建设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坚持优化环境、打造亮点、铸造品牌,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节后上班第一天,福山区“民生警务动车组”就开到部分社区,为小区居民现场办理治安、户籍、车管驾管等18项业务,满足不同居民对服务管理多样化的需求。而这,仅是烟台市创建新型城乡警务模式的一个缩影。2011年,市公安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现有警务资源,广泛建立“流动警务”、“信息警务”、“民生警务”等多元化城乡警务管理新模式,在人员、物力等的流动整合中消除城乡警力配置差距,实现警务效能的最优组合,使广大市民在“无缝隙、无死角”的流动警务服务中,感到安心和舒心。
警务工作的创新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在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张江汀强调,要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争创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六连冠”为目标,积极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全市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事实上,2011年在开年之初便被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年”,以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化、社会矛盾预防多元化、实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动态化、探索新型城市管理体系、基层基础建设立体化、社会力量联动集成化、责任推进落实刚性化等为内容的独具特色的八大体系管理模式,助推烟台在新起点上再造平安新优势,再创和谐新环境。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来,烟台市围绕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立完善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动态排查化解、“5431”联动调处以及应急事件处置机制,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9万起、交办查处重点信访案件3000多件。全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推进,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勇夺“五连冠”,再捧“长安杯”,正是烟台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效斐然的最好佐证。
管理以服务为本,让百姓少跑腿,实现便民服务同样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53个。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涉农补贴等统一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初步建立起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人居烟台”、“效率烟台”等城市品牌建设也深度推进,构筑起“文明烟台”城市品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品牌元素的融入恰恰说明,烟台文明城市的创建,已由注重从文明要素建设向文明体系建设转变,全面深入到这座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转化为每个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烟台人践行文明的自觉自醒,正是来源于内心的这份安定与从容。
文化支撑普惠民生
塑造文明城市之魂
1月20日晚,烟台大剧院座无虚席。来自美国百老汇的歌舞剧《圣诞之魂》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又高端的剧目。”带着家人在现场观看演出的市民王振东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往过节都出去玩,现在烟台本地的文化艺术活动多姿多彩,守着家人一样能过个有文化味儿的节日。
王振东的感慨,并非偶然。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建设在烟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十一五”期间,烟台市不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实施纲要》等文件,形成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对文化建设的总投入更是达到19亿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区的文化总投入达13亿。
“建设文明城市,文化是灵魂。”市文明办一位负责人表示,烟台成功卫冕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经验之一,便是深化城市底蕴,将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全面增强城市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凝聚力,实现文化素质大提升、文化成果大丰收。
文化,催生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凝练为烟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力量。眼下,拥有大剧院、文化广场、艺术馆、书店等文化设施的烟台文化中心汇聚各种文化要素,让烟台市民尽享国家级“文化盛宴”。投资8300多万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实现全覆盖,全市农家书屋总数达到4000多家,覆盖80%的农村(社区)。目前,全市已形成完善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00平方米。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可圈可点,全市建成了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烟台还成立了胶东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烟台海洋文化、葡酒文化、红色文化、开埠文化、胶东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文化,已渗透进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成为城市之脉、城市之魂。近年来,烟台吕剧、歌舞、话剧等100多个文艺原创作品获得国家、省重要奖项,近百件美术作品在省级以上各类美展中入选和获奖。每年“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推出的专场演出活动就有100多场。5000多个文艺表演队、庄户剧团、票友俱乐部、文化联谊会等文化组织遍布城乡村落,“社区文化乐万家”、“好歌大家唱”、“放歌烟台”等一大批优秀文化活动成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
在今年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文化建设”再度被浓墨重彩地提及———新起点上,烟台将大力实施文化建设九项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历史底蕴、整理现代题材,全力打造烟台特色文化,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支撑,民生为本,烟台的文明城市建设,正向着更高更广的方向迈进。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衣文萍)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今天受冷空气影响,烟台市白天风力较大,夜间风力逐渐减弱,气温下降,最低气温-2℃。预计明天天气好转,气温回升,最高温度8℃...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