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郑勇军
岁末年初,烟台大地亮点频闪,喜讯不断传来。
在保税港区正式开关运作8个月之后,前不久,招远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国家级园区至此增至5个;去年底,经中央文明委复查确认,烟台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功拿下“三连冠”;今年初,新机场建设办公室传来消息,潮水机场建设如期推进,工程将于春节后全面铺开……
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烟台发展多点突破、全面推进的一个表征。2007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GDP预计可达4900亿元,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3.2亿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增长22%,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150亿元和910亿元,均增长25%以上。不仅如此,全市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7.3:57.8:34.9———
烟台,正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烟台,正以新的发展方式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转调”带动缔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两组数据颇为引人瞩目:
一组是“增”的数据:继在山东率先挺进万亿元“俱乐部”后,2011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2万亿元,增长22%;
一组是“降”的数据:作为全省唯一连续五年并最终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地市,烟台去年万元GDP能耗再降3.7%。
一增一降,活力尽显。这,与过去一年来烟台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不无关系。“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优势日益显现。”在去年7月21日召开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市委书记张江汀深刻指出,要“千方百计放大和增创结构调整优势,转调出新的发展天地”。
发展方式不变则罔,不进则退。为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烟台市更加注重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烟台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以重点项目引领转调,做足“进”的文章。“建设一个大项目,可以崛起一个大企业,带起一个大产业。这些年,烟台支柱产业快速膨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正是在于引进新上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这说明,只要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和省深入实施蓝黄战略等重大机遇,就能在以重点工程项目引领转调发展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前些年特别是过去一年的推动,不少重大工程项目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期,特别是海阳核电、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烟台新机场、龙烟铁路、烟台港西港区等重大能源和交通设施项目建设,以及烟台化学工业园、张裕工业园、通用东岳三期、杰瑞工业园、台海玛努尔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牵动全局、引领未来,将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新节能调控机制,做足“退”的文章。烟台,把低碳、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既积极主动谋发展、保增长,又毫不放松“降消耗”、“减排放”,在大范围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和低碳消费形式的同时,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将手续不完备的违法违规项目、超标准耗能企业全部纳入节能调控序列,仅去年就淘汰落后生产线19条、关闭小企业11家。不仅如此,还着力建设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三控两转”节能工作法,目前,栖霞市与招远市、龙口市与开发区分别签订了交易5万吨和8万吨标准煤能耗的协议。
“进”、“退”间,烟台为“调转”插上创新的翅膀。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三大工程的实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去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701亿元,占全省总额的17.8%。
调大调高调优重构“大而强”产业版图
2011年12月16日,开发区,上海通用东岳汽车三期扩建项目的首辆车,在新总装车间成功下线。
“这意味着,东岳基地的产能扩建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市经信委副主任张树海说,“随着东岳三期和新增35万发动机项目的加紧建设,预计今年东岳将达到年产整车60万辆,发动机年产也将突破百万。”
崛起的不仅仅是东岳。眼下,在烟台,一个以东岳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崛起。市经信委汽车科科长衣少博告诉记者:“东岳不仅吸引了三井、伟世通、汇众等国内外供货商前来烟设厂,也使得正海内饰、只楚民营、新亚通等本地企业加入东岳汽车大循环。目前,为东岳基地配套的烟台周边供应商共63家,其中,整车配套企业55家,动力总成配套企业8家。待年内东岳汽车三期项目建成后,将有11家新供应商在周边建厂,16家将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投资扩建,以满足东岳基地零部件配套需求。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政府将助推烟台本地零部件制造企业向第二、三级零部件供应商挺进,推动本地零部件企业向更高层次跃升,汽车产品集群由此将变得蔚为壮观。”
东岳引领下的汽车产品集群的崛起,见证着烟台规模型经济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的发展轨迹。
曾经,烟台企业规模小、工业布局散、产业层次低,基于这一现
实,烟台市高扬“工业立市”理念,把调大、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产业高端化、企业集团化、产品集群化这一发展方向,倾力培强做大骨干企业,重构“烟台制造”产业生态:
大产业的集聚进程,得以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全市着力打造汽车、电脑、手机、船舶等10大产品集群,以更大力度膨胀壮大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黄金、食品加工、现代化工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万亿元,增长22%,其中,1—11月份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黄金、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33.1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利税665.5亿元、利润513.3亿元,分别增长25%和25.4%,三项指标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达到61.5%、59.7%和59.5%。
大企业的培强做大,也风生水起———在实施“2358”、“3·50”工程等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战略性举措的基础上,烟台又启动“8515工程”,推动20户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和100户成长性企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26户,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4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户和2户。
一个企业龙头高昂、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众星捧月、群岭生辉式的工业产业“版图”,由此在烟台出现。而在工业产业版图质变的同时,全市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生态也悄然“化茧成蝶”:201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10亿元,增长14.9%;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7.3:57.8:34.9。产业生态的重构,带来的发展质量的继续提高:2011年,全市完成境内税收收入64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27.5%。
统筹兼顾区域发展能级得以跃升
城市竞争力的较量,正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区域实力的比拼。由是,转方式、调结构,既要着眼于构筑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又要着眼于空间上的统筹布局,在统筹区域发展上营造合力,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烟台,统筹区域发展成效如何?一组变化,可为佐证:五年来,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形象变美,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大到265平方公里;适应大城市发展要求、有利于各区融合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拉开;“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新火车站、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县域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市先后有4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
变化,昭示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烟台凸现———在城市发展框架基本拉开,城乡统筹格局初步形成的同时,烟台这座城市区域发展的整体格局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一次次有力扩张,还有缔造这座城市未来飞速发展的能级。
烟台,正进一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追求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
一方面以更高的标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重点突破东部、膨胀壮大西部、提升优化中部”的思路,继续实施市区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中心城区承载拉动作用:着力搞好牟平滨海生态城、芝罘南部滨河生态智慧新城和北部临港蓝色国际新城、莱山“四轴三带”和南部综合开发、福山区南部水上新城、高新区辛安河综合开发等重要节点和关键区片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做美市容、做靓景观,在促进融合中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不断提高烟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县域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进入全省30强和全国百强县市区数量进一步增加,各县市区在全省全国的位次都实现前移。同时,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栖霞、长岛的支持力度,推动县域发展整体上水平。
引人瞩目的是,在1月16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烟台提出:要着力打造新的板块和载体,紧紧抓住、切实用好“三大战略”叠加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蓝色发展的统领地位,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
“一极领先”,意味着烟台将在市区以牟平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保税港区滨海区域为主体,全力推动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领先崛起、率先突破,使之成为全市新一轮发展的强力板块和增长引擎。目前,新区规划已形成初步方案;
“多极崛起”,意味着烟台将在率先突破东部新区的同时,依托莱州湾,充分发挥“蓝黄”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打造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西部增长极;依托丁字湾,切实用好亚沙会、海即大桥、核电产业和莱阳南海新区等优势,加快打造南部区域新的增长极;依托龙口湾,突出抓好龙口人工岛和招远围填海工程,加快打造临港高端制造业高度聚集的北部增长极;同时高标准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加快培育海岛经济增长极……相信,随着新一轮发展大幕的开启,烟台区域发展能级将进一步实现整体提升。
新跨越·数字
五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GDP预计完成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2011年的7.3:57.8:34.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增长22%;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26户,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4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户和2户。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10亿元,增长14.9%。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
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完成境内税收收入64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3.2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7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降低。
增长动力持续增强。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4亿元,增长22%。“一岛四区”开发全面启动,191个市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消费保持旺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615亿元,增长17.2%。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453.5亿美元,其中出口266.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3.4亿美元。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去年中心市区实施了162个城建重点工程,幸福、胜利等区片改造有序推进,城市“洁绿亮美”水平不断提升。县镇载体功能持续增强,莱州、龙口、莱阳、海阳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全市50%以上的镇被评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实施整村改造项目277个,新建农房12.4万户,改造危房2.5万户,圆满完成三年建设改造任务。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去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年初确定的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文化、教育、体育、民政、老龄、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防震减灾、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等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计生工作连续四年获全省第一名。安全生产连续十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烟台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YMG记者)
新闻推荐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