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王小丹通讯员徐晓
“十一五”期间,旅游产业在全市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促进消费的“动力产业”。
“2010中国最佳休闲城市”、“2010中国最好客休闲城市”等殊荣相继花落烟台,给旅游产业带来蓬勃动力和新的契机。
“十一五”,是烟台旅游产业乘风破浪的五年。
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被赋予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全新定位,以国内旅游为基础,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产业综合功能不断强化。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为总抓手,烟台旅游业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63.85亿元,比“十五”分别增长118.76%和171.3%,预计位列全省第二;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6.95%和22.1%。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烟台旅游吸引力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来烟台休闲度假,烟台正在完成从观光旅游城市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城市的迅速转变。
“最佳休闲城市”花落烟台
烟台旅游叫响境内外
“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先后获得2010中国最佳休闲城市、2010中国最好客休闲城市、2009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10中国十大夏季避暑城市等殊荣,通过旅游形象展示了烟台市良好的投资、创业、宜居环境,有力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9年是烟台旅游值得一提的一年。这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全市旅游业以为化“危”、转“危”为机,逆势上扬、强势发展,旺季甚至出现了“一房难求”、“一票难求”的景象,旅游成为撬动消费的有力杠杆之一。当年全年共接待游客2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9.8%。
“今年以来,抢抓世博会机遇,以‘会\’促游、以游展‘会\’,开展‘观世博·游烟台\’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市预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8.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2%和20.01%;分别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127.2%和179.2%。”市旅游局局长尹国文介绍,随着旅游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烟台的旅游形象也显著提升。
近几年来,烟台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在市内成功举办国际葡萄酒节、中国国际美食节、“全国千家旅行社买家大会暨同程网全国会员大会”、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年会、“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等
大型节会,与海内外重点旅游市场新闻媒体、大旅行商、著名旅游机构加强合作营销,“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人心。
完成旅游投资320亿
高端旅游全线突破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烟台市累计完成旅游投资320亿元,是“十五”的4.6倍。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旅游项目165个,计划总投资1528亿元,其中在建项目61个,总投资645亿元,位居全省首位。
行走烟台,一个个旅游大项目鳞次栉比、欣欣向荣。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之窗、中粮南王山谷君顶酒庄、蓬莱三仙山、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等投入运营,大南山生态景区、雨岱山渔人码头等项目进展顺利,港中旅、韩国三能、香港宝龙、喜来登、华美达等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和饭店集团进驻烟台市。烟台滨海度假列入“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之一,由国家旅游局向全世界推介。全市各级在完善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高端旅游,精心打造滨海、葡萄酒庄、温泉、黄金、乡村、高尔夫等特色产品集群。游艇俱乐部、旅游房地产、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葡酒文化之旅,高尔夫之旅,“慢游烟台”、“夜游烟台”线路,济州岛包机等产品和线路独具特色,备受市场追捧。
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四成
90家景区对外迎客
这几年,无论是烟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在烟台旅游的感觉可说是“每天都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都得益于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从2005年末的64家增加到9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从2家增加到1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目前,烟台省级以上工农渔业旅游示范点从7家增加到31家;星级饭店从72家增加到9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从3家增长到5家;旅行社从186家增加到214家,其中出境组团社8家;南山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获得赴台旅游组团社资质,填补了烟台市历史空白。同时,旅游车船、旅游商品、星级餐馆及旅游信息化网络、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支撑力和承载力明显增强。
“围绕载体建设,创建多个产品富集、链条延展、总量膨胀的旅游度假区,其中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8个,占全省总量的42%,居全省首位,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尹国文介绍,围绕产品上档升级,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高端游客不断增长,休闲度假的比例达到30.8%。游客在烟停留天数延长,综合消费增加,入境游客平均停留4天,人均日消费达196.9美元。国内游客平均停留3.02天,人均消费达913元。
围绕完善产业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更加全面配套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强化,其中购物消费占到游客总消费的五分之一,在全省率先设立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运作。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不断完善城建、交通、景区、酒店、公共标识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烟台市旅游业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多领域受益旅游发展
拉动消费成“动力产业”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就业机会多、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人流的集聚带动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在全市保增长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成为促进消费的‘动力产业\’。”
尹国文介绍,通过开展“山东人游山东、烟台人游烟台”、温馨烟台贺年会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旅游消费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的优势,放大了综合消费,首届温馨烟台贺年会就实现综合收入同比接近30%的增幅。此外,烟台市还成功举办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美食节、龙口南山长寿文化节、长岛妈祖文化节等旅游会展节庆活动,2009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参会参展总人数达10万多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1亿元。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惠及民生的“黄金产业”。通过实施“旅游下乡”工程,烟台市已建设农业旅游采摘示范点12处,全市农(渔)家乐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变了农村面貌,提升了农民素质,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日益壮大的旅游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朝阳产业”。目前,烟台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万人,涉旅从业人员达50万人。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有效扩大了就业。
不仅如此,发展迅速的旅游业已成为提升素质的“和谐产业”。“十一五”期间,烟台市每年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近3000万,他们在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良好的生活习惯,客观上推动了烟台市居民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游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环境的宽松和谐。“十一五”期间,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转方式调结构先行产业,旅游业发展首次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全市成立了旅游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五年间,市委、市政府两次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及一系列旅游专项文件,旅游业发展氛围异常浓厚,南山、张裕、交运等大集团公司纷纷成立旅游集团,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空前关注。
新闻推荐
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震灾综合防御水平, ———就《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实施专访市地震局局长李元勤
新修订的《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0年9月29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日前...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