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中国绿色食品城★中国绿色名市★中国梨乡★中国恐龙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十一五”期间,莱阳立足发展处于调整
转型关键时期和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市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牢把握全省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等重大机遇,全力以赴突破“三大板块”,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加快“三个引进”,经济“转调”迈出令人欣喜的步伐。
三大板块构建转调新平台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战略,莱阳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做好借势借力、融入融合的文章,必将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此,莱阳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和生物产业园“三大板块”突破,优化经济布局,构建起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平台。
经济开发区强势突破。为推动开发区由“小步快跑”向“大步迈进”,莱阳于2009年9月召开了加快开发区突破发展现场办公会议,在全市叫响了“突破开发区,带动大发展”的口号,对开发区进行了重新定位,着力打造全市改革开放的先导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高端产业的密集区。在空间布局上,重点打造“五园一区”,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TDI产业园、生物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柏林庄民营工业园和生活集聚区。在产业培育上,重点突出“四大产业”,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及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TDI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总投资30亿元的瀚霖生物长链二元酸项目、规划投资总额15亿元的山东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TDI 二期等大项目让开发区遍地开花、亮点纷呈。
南海新区日渐崛起。莱阳拥有海岸线27.5公里,但沿海经济板块多年来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2007年5月,莱阳打破海岸线短、滩涂多、除了养殖难有作为的思维定势,一场声势浩大的南海新区大开发重装启幕。引进加拿大客商投资28亿元开工建设金山旅游项目,聘请澳大利亚ML公司编制完成了南海区域7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着力建设生态旅游、生态宜居、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四大古迹旅游区五大功能板块,将千亩荒滩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全市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已先后投资18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海、一河、二岛、四山”的大旅游格局,一座海上新城正在崛起,书写着黄海之滨的“蓝色”奇迹。
生物产业园高点启动。生物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对推动地方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莱阳高点定位,引进中科院专利技术成果,于2008年10月兴建长链二元酸项目,项目总投资30亿元,设计产能6万吨,2014年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长链二元酸的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年产1万吨的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7月投达产,投资10亿元、年产2万吨的二期工程已经竣工。依托这一项目,该市还与中科院紧密携手建设生物产业基地,起步区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烟台市莱阳生物产业园已经启动,重点建设“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医药、生物新材料和生物制造”等5个特色产业园区,力争用3—5年时间,转化2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生物产业项目,以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四大产业筑牢转调骨干支撑
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是支撑莱阳经济转调的四大支柱产业,闻名遐迩的龙大、鸿达、巨力TDI、瀚霖生物是它们的杰出代表。2010年,莱阳四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4%,“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进一步增强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
“十一五”以来,面对工业结构性矛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莱阳提出了“优化提升绿色食品行业,膨胀壮大机械汽车行业,拓展延伸精细化工行业,着力突破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思路,奋力打造支撑经济发展的“四轮驱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龙大、鲁花、春雪等“两大航母十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大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调整,提升产品档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2010年食品工业园荣获“山东省食品产业加工示范基地”称号。机械汽车产业集群,以卡车、汽车、特种车和拖拉机、发动机“三车两机”为龙头,重点推进整车整机达产扩能、产品出口和配套体系建设,荣获省内唯一“中国汽车配件制造业示范基地”称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巨力TDI、大易化工为重点,加快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抓好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系列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长链二元酸项目为依托,加快下游产品尼龙、香料等的研发生产,提升江波制药、永康制药等7个制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档次,逐步打造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培育,该市坚持“双轮驱动”。一方面继续抓好“老虎大
象”型骨干企业培育。引导传统企业开展“二次创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延伸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迅速膨胀规模和裂变升级;引导新兴企业搞好机制、管理创新,实现融资新突破,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扩大莱阳制造影响力。另一方面以“蚂蚁群兵”方式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积极实施“十百千”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每年新增中小企业300家。同时,抓好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和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三个引进增添转调持续后劲
“十一五”期间,莱阳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征程上步履铿锵,而对接央企、携手500强、联姻科研院所,“三个引进”政策的实施更增添了莱阳经济转调的持续后劲。
引进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使莱阳工业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经积极争取,目前已有9家中央大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在莱阳落地或签订了合作意向,5家世界500强企业与莱阳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巨力化肥牵手阳煤集团注册资本1.5亿元开发DMF项目。烟汽与潍柴实现了战略合作,成为山东重工集团的整车生产基地。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联合中村屋与龙大集团三方投资1.3亿元成立了山东丰龙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联同朝日啤酒株式会社共同出资27.4亿日元,兴建了山东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3至5年内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环保、节能、活用IT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为莱阳新一轮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抢占高端产业,引进高端科研成果并予以转化是一条捷径。莱阳把目光瞄向了手握丰富科研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组织联谊会、重点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与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36家高等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长链二元酸项目是莱阳“三个引进”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凭借独家受让的中科院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第三代专利技术,山东瀚霖生物有限公司已创效益数千万元,并分别与中科院微生物所、郑州大学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与国家发改委、中科院成立了瀚霖国际生物制造生物产业联盟,与法国阿托公司等国内外大公司加强联系合作,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与此同时,引进建设了由锦江生物科技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合作、总投资3.1亿元的生物柴油项目,亚东生物科技公司的体外诊断试剂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生产技术居国内同行业前列。龙大有机肥开发、鲁花有机饲料、浓缩蛋白开发、春雪功能食品等产学研项目也即将落户,为莱阳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过去的五年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梨乡大地上已从星星之火,形成迅猛的燎原之势,带动莱阳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经济素质整体提升,开拓了莱阳未来的发展空间。李梦董新云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9日讯(YMG记者孙泓炜通讯员李景芳)昨天下午,烟台第三汽车公司接到市民赵春红大娘的电话,要求表扬一下45路车一位好心的司机。赵大娘说,自己今年82岁了...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