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张晋通讯员马双军王海铭摄影报道
车间里焊花激射,映红刘金山的脸庞……一年前,这个庄稼汉子怎么也不会想到,手中的锄头会换成焊枪,而立之年还能成为一名“八小时上班”的市民。
刘金山今年34岁,是烟台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郑家庄村村民。郑家庄村位于八角街道办事处最西端,有130多户人家,是一个地处绕城高速以外的纯农业村。2009年,郑家庄整村搬迁到海韵社区,开始了“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新生活。
“以前,从俺村到206国道,骑摩托车要十几分钟,而且全是土路,天气不好时出入很困难。”刘金山说,现在他住的海韵社区位于八角的中心街区,门口有公交站点,有公交车直通市里。
近几年,八角街道园区建设风生水起,为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八角街道规划建设了海韵社区,集中安置拆迁农民,规划容纳5000多户,目前已建成数十栋美观、敞亮的楼房,有2080户农民喜迁新居。
刘金山共分到三套住房,自己两套,父母一套,最小的一套面积也在90平方米以上。“房屋面积是根据老房置换的,有统一的计算标准。现在社区的房子都升值了,每平方最高能卖到4000元。”刘金山说。
走进刘金山家,两室一厅的房子宽敞整洁,锃亮的实木地板、考究的整体装潢、齐全的家用电器,与城市家庭并没有区别。
从农村到社区,刘金山还享受到与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务。记者在海韵社区看到,该社区不仅有超市、幼儿园、物业公司和医疗服务中心,还有集警务室、调解大厅、计生服务、文化娱乐、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会所,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更令刘金山欣喜的是,日后的生计问题也得到解决。当地按照失地农民的年龄进行界定: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以上享受退休待遇,和城镇职工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对36周岁以下的成年人,则免费提供叉车、面点、电焊、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推荐就业。正值壮年的刘金山,像其他人一样自愿接受就业培训,初步掌握了电焊技能。2009年年底,他被街道推荐到科百达工贸有限公司工作,成为装配车间的一名电焊工人。对于这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刘金山乐在心里:以前,他们家种了五六亩苹果、大樱桃,年收入两三万元;现在,他每月工资1500多元,父母每月的退休金约为2000元,弟弟每月收入3000多元,全家年收入合计近8万元。
【新闻延伸】
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域中等城市-中心城镇-农村新型社区梯次发展的城镇化格局。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40平方公里扩展到262平方公里,20多万农民变成了市民。
同时,烟台市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侧重点,在城乡统筹中改善农村民生,切实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如今,一套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救助、住房、教育、就业、文体、环保、安全等的民生体系已在烟台市初步形成。去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6%;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每人每年1559元;99.1%以上的村实现通客车,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已占规划布点村庄的80%以上……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走访了烟台三站科技市场,发现品牌机店铺前人还比较多,但组装机店面前显的略有冷清。在多方采访下,才了解了这其中的缘由。主流消费群逐渐流失三站科...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