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耿晶通讯员曲礼志摄影报道
五年来,烟台市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不断强化;行业管理向纵深推进,运力结构不断优化,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跟进无缝对接,行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烟台正由交通末梢崛起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十一五”期间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5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地级市第一位;铁路“两纵一横”路网大格局初显;港口区域性航运中心地位不断强化。
预计到“十二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201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5公里;德龙烟铁路和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全市正线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69公里以上;港口生产性泊位约200个,烟台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目标。
200多亿元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权局长您好。这五年交通发展速度惊人,您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我们烟台交通取得了哪些成就?
权良宝:“十一五”是烟台市交通实现大跨越的五年。交通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公路围绕东延西拓南伸的总体思路,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5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地级市第一位;铁路方面,烟大铁路轮渡贯通陆海大通道,蓝烟铁路电气化完成改造,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进程加快,“两纵一横”路网大格局正在形成,烟台从铁路末梢一跃成为铁路枢纽城市;港口方面,区域性航运中心地位不断强化,全市十大港区生产性泊位达到16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由“十五”末的37个增加至63个,增长了70%多,占全省三分之一强,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交通便民惠民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新增公交线路33条,年发送旅客2.8亿人次;新、改建农村公路约5000公里,新增通车行政村200余个,解决了10多万农村群众的乘车难问题。
大项目领头交通发展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有代表性的大项目以及它们的意义?
权良宝:说到交通大项目,不得不说西港区,这是烟台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来,最重要的港口建设项目,也是“十一五”期间,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头号工程。烟台港西港区规划水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港口作业区24平方公里。作业区围绕石油、液体化工、大宗散货、通用散货、集装箱等五大功能进行规划建设。其中,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已于2010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40万吨级矿石码头、4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大型港口建设正加速推进,通过建设30至40万吨级矿石泊位,将逐步承接芝罘湾港区散杂货转移,五年内,西港区吞吐能力将达两亿吨以上。
航空方面,莱山国际机场于2008年底完成新跑道的扩建,满足了波音747、麦道11这样的大型客货机在烟台起降。为彻底解决莱山国际机场军民合用相互制约的问题,拓展烟台市空中大通道,我们又完成了烟台潮水民用国际机场前期筹备工作,目前新机场已进入建设期。
铁路方面,随着蓝烟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的完成,牵引质量由从3500吨提高到5000吨,提升近一半,年货运能力也从5000万吨提高到7000万吨,蓝烟铁路实现了大幅扩容。另外,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和龙烟铁路建设项目正加快推进,这两条铁路一旦建成,将把烟台融入到全国高速铁路网,为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公路方面,烟海高速公路建设加速推进。为拉动南部经济发展,我们加快推进纵贯胶东半岛东部的烟台至海阳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南北走向公路路网。
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已经显现,提升了烟台市在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烟台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带动了沿线的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的快速聚集和发展,形成了一条条富有生机活力的交通经济带。
抢拼出来的“机遇”
记者:交通的崛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尤其是大项目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让人振奋,那么我们是如何争取到这些大项目的?
权良宝:交通税费改革后,资金划拨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筹资难、征地难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两大问题。围绕市委“昂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主基调,积极开展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在2008年国家和省出台扩大内需政策前,我们就超前谋划了一批事关烟台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交通大项目。扩内需政策一经出台,我们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第一时间成立专门班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带来的双重挑战,抢时间、拼效率,倾力推进这些重大交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规划的大盘子,为加快新一轮交通跨越发展和“三大战略”的实施抢得了先机。2010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补助资金9亿多元,同时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参与交通建设,有力地拓宽了融资渠道。
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一是烟台至海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2009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和2012年海阳亚沙会的历史机遇,加大烟台至海阳高速公路争取力度,短短8个月时间完成了常规情况下两年的工作量,使该项目在未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情况下,成功挤进了全省高速公路2009年建设计划,目前路基试验段及桥涵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二是龙烟铁路建设项目。这条规划建设的铁路横贯烟台市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面对前期遗留问题较多且龙烟铁路方案几易其稿、工作量几倍于常年的严峻现实,我们安排专门班子全程跟踪抓好落实,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推进力度,成功争取龙烟铁路由地方铁路升级为国铁干线,设计时速由120公里提升为160公里,同时具备沿海货运通道和准动车客运的双重功能。三是潮水国际机场的筹建工作。从2008年6月,烟台市委、市政府组建临时三人工作小组,正式启动新机场筹建工作。到2009年10月,烟台新机场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短短一年零三个月,跑遍了94个单位、122个相关部门,以“最少的人员、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完成了一个4D级民用机场前期筹备工作,这在全国民用机场建设史上尚无先例,被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的领导形容为“创造了一个奇迹”,被国家民航局领导称作“烟台速度”。
总结起来就是在项目规划上力求一个“先”字,在项目落户开工上坚持一个“争”字,在项目建设上突出一个“快”字,在工程质量监管上做到一个“严”字。
发展紧扣“转调”主线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部门怎样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开展具体工作来优化行业发展的?
权良宝:在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在行业管理上坚持“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不断将行业管理向纵深推进。
一是积极调整运力结构。交通是能源消耗大户,为了促进行业走节能低碳发展道路,在班车客运方面,通过推行客运集约化改造,整合优势资源,提升运力装备水平。目前烟台至各县市区干线客运线路及烟台至周边地市中心城市客运线路全部实行了集约化经营。近年来,新许可、更新营运客车中,高中级车辆比例都在90%以上。全市中高级车辆占全市客运车辆总数达到60.1%,比“十五”末提高14.9个百分点;货运车辆厢式化率达到17.9%,比“十五”末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鼓励营运车辆采用清洁能源,目前,全市有近3000部出租车、200余部公交车采用天然气燃料或双燃料,每年可以减少燃料消耗约700多吨,节省运营成本400多万元,减少废弃物排放2000余吨。在海上运输方面,积极发展大型、专业化运输船舶。“渤海金珠”等一批大型客滚船舶相继投入营运,逐步替代了原有老旧船舶。目前,烟台市渤海湾客滚船龄由“十五”末的23年降低到目前6.2年,运输效能大幅提高,尾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以科技手段强化行业管理。道路运输分散性、流动性强,为加强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全市约有3500辆线路班车、公交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安装了GPS终端,实现了智能调度和实时监控。
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整合交通资源,统筹陆海空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交通物流服务业,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竞争优势。交通部渤海湾滚装甩挂运输项目在烟台试点成功,目前,甩挂运输突破2万余辆次,莱阳、栖霞农村物流发展态势良好,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烟台成为全国首批4个试点城市之一。
“十二五”谋求新突破
记者:事实证明,“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在交通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那么“十二五”期间烟台市的交通又将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呢?
权良宝:站在新起点,谋求新突破。“十二五”期间,交通部门将继续以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深入实施“畅通大通道、疏通微循环、培育交通大物流”三大战略,进一步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一是在交通大项目建设上,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促进公、铁、水、航交通基础设施的高效衔接。公路重点完成烟海高速公路、三条疏港高速、潮水国际机场路侧交通等一批重点公路项目建设。铁路方面,确保德龙烟铁路和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实现市市通铁路。港口方面,以烟台港西港区、莱州港区、龙口港区等建设为重点,加快万吨级以上泊位开工建设力度,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港口群。
二是在行业管理上,在管理模式转变上下功夫,在调整发展结构上求突破。发挥好市场化杠杆调节作用,鼓励运输企业整合优势资源,采用节能环保、专业化营运车辆、船舶,促进行业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提高运输效率;以发展交通物流为突破点,挖掘交通服务潜能;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优化农村客运班线,以城乡客运一体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新闻推荐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