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孟宪臣通讯员姚建军摄影报道
●“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实际使用外资达到5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额的1/4还要多。
●烟台市外贸进出口从开放之初0.27亿美元起步,“十一五”五年实现四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10年超过400亿美元达到432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成为第一出口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了40%以上。●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力争用两三年的时间,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番增长,迈上20亿美元台阶,到“十二五”末达到50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占比,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新引进一批过亿美元、过10亿美元高端化大项目。
外经贸,发展最快的五年
记者:近日召开的全市对外开放大会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烟台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回顾“十一五”,烟台市商务事业有何突破和亮点,于对外开放工作的具体贡献如何理解?
于东:
“十一五”是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外经贸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期初预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首先,在招商引资的质量上实现明显提高。站在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2010年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就指出,开放成就了烟台的产业结构,从1984年引进第一笔外资算起,全市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万个,实际使用外资194.5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家。其中,“十一五”五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5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额的1/4还要多。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全市建立或嫁接改造了全市8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起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主要优势支柱产业,培育起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其次,在对外贸易的结构上实现不断优化。最近五年,通过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烟台市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出口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从开放之初的0.27亿美元起步,2005年达到1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亿美元,2008年迈上了300亿美元台阶,2010年超过400亿达到432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成为第一出口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了40%以上。由此,对外开放在强市富民中的作用和贡献也显得日益突出。据测算,仅2010年,在全市4000多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贡献了30%以上份额,达到1200多亿元;外资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创造的对外贸易额、提供的税收,分别占到了全市的40%、85.6%和54%;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达40.3万人,占到了全市城镇从业人数的46.5%。
第三,在对外经济的层次水平上实现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烟台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城市、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20强,并在国内外拥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境外投资规模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兴办境外项目112
个,中方投资额达4.5亿美元,年均增长69.4%,并涌现出南山、万华、烟台国际、冰轮、烟建、西北林业等一批“走出去”先进企业群体。投资国别及领域实现多元化,项目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制造业、资源开发、商贸服务、销售网络、研发平台等多个领域。同时对外承包劳务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共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项目296项,签订合同额7.9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51亿美元。
扩内需,多管齐下亮点纷呈
记者:外需与内需相辅相成。最近五年,烟台市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多管齐下扩大内需,取得了哪些成绩?“十二五”期间,烟台市商贸工作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将绘就出怎样的蓝图?
于东: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市始终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有效拓展外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大战略来抓。实践证明,扩内需一定要同时稳外需,外需上去了,可以为扩大内需赢得更大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
“十一五”期间,为实现商贸事业平稳较快发展,烟台市努力颇多。具体工作中,我们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建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努力抓好商贸重点项目建设,其中,百盛、沃尔玛、佳世客、振华国际广场、银座等大型商业网点相继投入运营;不断创新流通方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实现加快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列入全市“三个十工程”的20户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其销售额实现年均增长23.7%,10大批发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7.1%;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商业示范社区,扎实推进“菜篮子”、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再生资源回收等工程建设,并开通运行了烟台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和9600885服务热线,居民服务变得更加便捷;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落实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积极探索会展体制改革,出台了会展业规范、奖励等办法。加强市场调控,开通了烟台商务预报,提高了蔬菜副食品检测水平,实施了市区蔬菜基地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建立了市级生猪储备制度,“放心肉”服务体系投入运行,有力地保障了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
即将跨入“十二五”,我们应站在重要历史节点,面向新的伟大征程。下步,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我们将重点抓好多个方面工作:围绕提升经营档次、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放大消费效应,重点抓好“六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重点商贸设施项目建设,加大骨干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商贸集聚区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畅通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流通信息体系,建立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商业网络建设,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步伐,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建设便利化服务体系。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放心肉”服务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扩大“放心早餐”工程覆盖面,完善“放心”消费体系。完善市场调控能力,依法规范商业经营行为,加大市场整顿规范力度,健全市场监管调控体系。
“转调”再造商务事业新优势
记者:展望“十二五”,烟台市商务事业的“转调”路径将如何确定?怎样做到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迅速有效地实现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于东:转方式调结构,是“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主线,也是商务工作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开放。同时今后对外开放的出路在于转方式调结构,重心在于转方式调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转、主动地调,努力转出层次、调出水平。
在准确把握“量”与“质”的关系上,按照全市部署显著提升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把利用外资摆到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位置,以“三个引进”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招大引强工作,走以质量扩数量、以层次扩规模的发展路子。力争用两、三年的时间,使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在今年的基础上翻番增长,迈上20亿美元台阶;到“十二五”末达到50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占比由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新引进一批过亿美元、过10亿美元高端化大项目。
在准确把握“大”与“强”的关系上,按照全市部署显著提升对外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以建设外贸大市为基础,以建设外贸强市为方向,积极优化贸易方式,努力实现高增值。有重点地发展层次较高、增值率较大的一般贸易,鼓励和引导企业逐步增加一般贸易出口,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全市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由目前的23.8%提高到30%左右;突破性发展代表现代贸易方向的服务贸易,加大力度、加快推进10平方公里的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串联烟台软件园、清华科技园、高新区科技CBD等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服务贸易出口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对外贸易向高层次发展;把开发美国、欧盟、日本等高价位市场,作为对外贸易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抓出明显成效;抓住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升值机遇,用好进口贴息和优惠贷款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要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支撑和促进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在准确把握“进”与“出”的关系上,按照全市部署显著提升外经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大力推进“海外烟台”建设,坚持在努力“引进来”的同时积极“走出去”,面向全球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烟台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立足国际市场,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用好海外智力,构建国际化的研发、营销网络。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着力培植一批境外资源供应基地、产品研发平台、商品区域营销中心和生产养殖基地。探索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建立烟台市短缺资源境外开发基地和供应体系。引导烟台市机械制造、服装纺织、食品医药、化工冶金等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提高全球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和风险防范能力,培育一批源自烟台的跨国企业。加快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等境外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境外产业聚集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外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加快外派劳务平台建设,稳步扩大高端劳务输出。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支撑体系。
新闻推荐
本报1月3日讯(YMG记者春明通讯员月华)记者今天从市城管局获悉,兔年春节期间,烟台市将举办大型迎春灯会,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本届灯会的主题是“文明、欢乐、和...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