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一个大家庭培养出4位优秀大学生, 教育经:快乐学习,不报班,不择校,多鼓励,学做人

来源:烟台晚报 2011-07-26 05:29   https://www.yybnet.net/

在今年的高考中,烟台二中高三学生高文娃以理科68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为法学专业本科生。这名优秀的女孩在读高二时,就代表学校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外交官”的身份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的商讨与对策,获得了最佳敬业代表奖(Best Dedicated Delegate)。

近日,记者走进高文娃的家庭,与她的奶奶姜月兰老人进行了一次交流。

姜月兰说:“要是老伴儿活着就好了!他的愿望都实现了。”原来,姜月兰的老伴儿是自学成才的机械、船坞、建筑设计人才,于三年前离世。他非常重视教育,希望4个儿女都考上大学,成为知识人才。可“文化大革命”停了高考,三个孩子十六七岁就参加工作、下乡,没有机会上大学。只有小儿子也就是高文娃的爸爸,赶上恢复高考,1982年考北大差了几分,最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自打有了第三代,老伴儿就负责接送他们上下学,给他们买书买笔,希望有生之年把四个孙辈送进大学。今年我家第三代最小的高文娃考上了北大,不仅弥补了小儿子的遗憾,也实现了他爷爷“四个孩子都上大学”的愿望,全部考上了一本大学:外孙林昊,2001年考取北京化工大学,现在北京的美国独资企业工作,已结婚成家;外孙女孟捷,2003年考取华东政法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落户上海,现在交通银行工作;长孙女高元200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语言大学公费研究生,明年毕业;小孙女高文娃今年考取北京大学法学专业。

一个大家庭考出了四个优秀大学生,有何教育经验?他们家的教育观念对现在的孩子家长有哪些启示?请听烟台这个大家庭颇为传统的教育经。

读书学习整个大家庭的共同爱好

姜月兰告诉记者,“我和老伴儿生长在解放前,由于战乱念书都少,解放后通过上夜校,老伴儿自学成才,对孩子影响很大。我们俩儿俩女,家庭聚会在一起不打麻将、不玩牌,谈论的都是读书学习和工作的事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女小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老伴儿开了工资都是先给孩子交学费,买学习用品,再给自己买技术参考书,有些书是当时苏联的,很贵,经常要把工资花出一大半。可他说,吃可以调剂,穿可以节省,就是书不买不行。业余时间他不是看书,查资料,就是写呀、算呀,画图纸。直到去世前,每天也要拿着放大镜看书看报。“文革”学校停课,书籍也少,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干临时工、家属工挣钱补贴家用,他却千方百计给孩子借书、买书订报,还做了一块小黑板,让大孩子给小孩子上课,就是不允许孩子辍学去干活儿,让他们在家看书学习,跟他描图纸,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三个孩子通过自学,都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16岁被分配卖菜的大女儿,很短时间就被选调到政府部门做文秘,还考取了高级经济师。小儿子大学毕业又读在职研究生,成为制冷行业的知名专家。

不择校让孩子快乐学习文化知识

现在的父母,过于看重名校,不惜重金择名校,不惜高价租房傍名校。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什么考试,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孩子学习好成了家庭的“唯一”目标,孩子分数成了家庭的“晴雨表”。一旦学习不好,家长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给孩子报班进行恶补。有的孩子除了学习几乎什么都不会,尤其初、高中的学生,每天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干,周六、日、寒暑假期更是忙着上补习班。

难道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成才?姜月兰家庭认为:孩子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学校读书学习,只是漫长人生阶段中的一部分,是孩子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途径之一。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增长点;每个人的智慧释放途径与方式又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一样。孩子上学应该快乐学习,获取知识,而不应该被逼无奈成为高分的奴隶。我们家的孩子小学、初中从未择校,都是按照教委划片就近入学。当年林昊上的胜利路小学,没有暖气,冬天值日要带着木头上学生炉子。许多家长找关系把孩子转到有暖气的学校,林昊却坚持到小学毕业。家长说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就近入学,不仅节省了行路时间,更重要的是划片入学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层面,孩子在一个多层面的人群环境中学习、交往,氛围相对平等宽松,对孩子学习成长有利。

姜月兰家庭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设定目标。要求上课认真听讲,把课本知识搞懂,不死记硬背,不熬夜硬拼,学习跟上趟,多读课外书,增加知识面。高文娃在华侨中学教英语的妈妈每天都要逼着孩子下楼玩儿一段时间。正因为孩子们没有考高分、争名次的压力,心理负担少,学习自然轻松扎实,知识面宽了,成绩也会提高。四个孩子即使到了高中阶段,也很少挑灯夜战,硬是靠着扎实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因材施教不逼孩子参加补习和培训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一种倾向,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越来越早,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恨不得让孩子掌握所有的技能。于是,学龄前画画、舞蹈、器乐、书法、外语,再后来上算数、奥数班;每天被家长看着读各种书,写各种作业,小小年纪,终日背负着与身体极不相称的大包,被领着来回穿梭于城市的东南西北……家长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全面发展,就比别的孩子有竞争优势。实则不然,来自家庭的压力与厚望,不仅使幼小的孩子失去童趣,也使孩子应接受的“做人”的教育被淡化。

姜月兰家庭的孩子没有受到这种压力,他们对孩子们因材施教培养特长,使孩子们始终保持童趣、阳光灿烂。为克服独生子女过度关注自我的弱点,他们在孩子三个月大后就带上托儿所,按正常年龄入幼儿园、上学,使孩子始终融入集体生活之中,没有孤独,也不会孤僻。家长从来不逼孩子参加社会上的任何补习班、培训班。而是根据孩子各自的爱好和天赋,培养一些情趣和技能,使孩子们在学习之余陶冶情操、增加乐趣。高文娃二年级学钢琴,三年级考取七级,小学毕业考取十级。孟捷的绘画曾被收入烟台优秀少儿书画作品集,并先后荣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铜奖和优秀作品奖。高元作为《烟台晚报》的首批小记者,课余发表文章十几篇。

引导职业生涯规划让孩子做有爱心和对社会有用之人

本来,让孩子走上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可有的家长却不舍得让孩子为此花费时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两代人围着学生转,只要求孩子考高分,不与孩子谈做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以至出现了许多大学生不识东南西北、家长陪着找工作的笑料。

姜月兰家庭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道德素养,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与别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课外获取更多知识;引导孩子从高中阶段规划职业生涯,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姜月兰说:教孩子做人,身教重于言教。我和婆婆一起生活了三十年,老伴儿是出了名的孝子,我四个儿女相处和睦,对家庭、事业都有责任感,对长辈有孝心,对社会有爱心,这些,都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林昊、孟捷无偿献血,高文娃初中一次将得到的120元奖学金捐给《烟台晚报》报道的红斑狼疮患者,都是爱心的体现。

姜月兰的子女与孩子交流与朋友一般,真诚沟通,无话不谈。读书、交友、择业、婚姻,畅所欲言,对孩子帮助很大。高文娃是一个特别爱问“问题”的孩子。在一次清明踏青中,她看到山坡上架有许多电线和发电设施,就和爸爸一路进行交流,掌握了许多物理知识。在孩子们看来,家长引导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为毕业走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昊、孟捷在北京、上海自主择业、找对象,家长一点儿不用操心。高元硕士尚未毕业,已考取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为毕业从教奠定了基础。

YMG记者李京兰

新闻推荐

那英:越嫁越幸福, 烟台演唱会期待天后“唱幸福”

本报讯(YMG 记者邵壮)从高峰到孟桐,天后那英的情路几多坎坷,不过本着“相信爱情”的原则,那姐到底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除了家庭美满外,个唱专辑更是都不耽误,复...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第一次卖报纸2011-07-26 05:29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大家庭培养出4位优秀大学生, 教育经:快乐学习,不报班,不择校,多鼓励,学做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