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芝罘区虹口宾馆南边的东花园里,一群老人围在一起,缅怀师父。
这名男娃和这位师父,其实是一个人———已故烟台著名拳师解令元。今天,为大家钩沉一位古人,回味一段历史。
譹訛■18岁,成了“烟漂”
10月5日,农历九九重
阳节,多名烟台武术人士齐聚一堂,纪念武术名家解令元诞辰
132周年。参加者有的已年过七旬,最年轻的也已过六旬。他们都曾拜师解令元,虽然恩师逝去多年,但师父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1897年,为了生计,解令元告别家乡,身背狗皮卷(狗皮防潮抗冻,包着简单铺盖,晚上随地一铺,白天卷起便走,俗称狗皮卷)来到烟台。
当时的烟台,已经开埠几十年,商贸往来繁忙,经济很是繁荣,是有名的水旱两路码头,堪比当时的十里洋场上海滩,各色人等都来此讨生活。如同如今的“北漂”一样,解令元也成了“烟漂”一员。
那个年代,出门在外耍把式做生意,要是不会两下子,碰到拳头硬又不讲理的,搞不好就会吃亏。形势所迫,又机缘巧合,解令元拜在太祖长拳名师李永德门下,精练太祖长拳及散打武功。
李永德是沧州人,功夫了得,凭着一身功夫,来烟台开了拳坊。当时的烟台,习武成风,学武者众,只要有功夫,开拳坊是门不错的职业。
譺訛■28岁,设馆收徒
在烟台闯荡了10年,解令元已身怀绝技。年届而立,社会经验为人处世都趋成熟,他认为是时候自己闯荡了。经过周密考察,他选中烟台山下小太平街路东的独门小院开设拳坊。
解令元选中的小房子至今犹在,位于烟台山下小太平街上,从朝阳街文化局招待所南边的小胡同往东走,到小十字路口往南,第三个门洞就是解师父曾经的拳坊了。尽管已改为民居,但踏访此处,你似乎仍能听到当年师徒练功的阵阵喊声。
经解令元拳师弟子回忆,解师父拳坊三间西屋,经年练武致泥土地面乌黑、油光锃亮,进门可见二门正中上方悬挂木雕楷书“精、气、神”大字木匾,南墙挂着民国获得“优胜”锦旗及习武照片,四壁挂满各种兵器,较为奇特的兵器有:双蛇镗、鸳鸯铲、燕翅镗、丈八大枪等。
这面锦旗很有故事。1934年,当时官方的国术馆在南操场举行武林大会,烟台50多家拳坊、13个县的武林高手摆台打擂,几轮比赛之后解令元获胜,裁判示意谁想挑战解令元可以再上台,场下鸦雀无声,解令元众望所归,捧得优胜锦旗。
赛后,弟子用洋车拉着解令元绕着烟台闹市环游一圈,后又去了大罗天饭庄设宴庆贺,可谓风光一时。拳坊斜对面便是大罗天饭庄,如今已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起来,走到这里,仿佛还能听见师徒开怀畅饮的声音。
解师父设馆收徒,门下弟子最多时有200多人,包括刘松山、已故的赵贵明、李英奇、王焕理等。烟台武术界的许多名家都出自解令元门下,老人在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譻訛■徒弟说,师父以德服人
解令元的弟子孙鸿儒回忆说,师父收徒先以武德授人,口授门规古训。具体门规已记不清楚,其中有一条仍记忆犹新,就是“强身报国以孝为先”。
强身报国,解师父身体力行。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和抗日募捐,解令元多次义演。抗美援朝时期,他也曾带领高徒义演,将募得的款全部给了部队。
弟子董洪新回忆说,1964年,师兄于国霖母亲病故,兄弟6人他为长子,生活困难且不知如何处理母亲后事,老师资助他60元买寿材,还亲自帮他处理后事。至今于国霖提起仍感激涕零。
徒弟们说,师父一生以德省身,要求弟子们只可以武会友,不得以强压人。他对弟子从不体罚,要求弟子“孝”字为先。因此,老人的弟子有很多人成为企业或单位的负责人,当兵也是屡立战功。
譼訛■1971年,一代大师仙逝
解师父1971年辞世,享年92岁,也算长寿。
弟子回忆说,老人年至八旬,仍每天3:30准时起床,冲一海碗炒面喝下去,然后就开始练硬功。解老院子门口有一个电线杆,老人每天都要用胳膊击打电线杆,很用力。接着再用三截棍击打肋下、后背,练得一身钢筋铁骨,三四个年轻人近不得身。练到早上六点,徒弟们也来习武了。解老师饭量很大,一顿早饭要吃两个大饼子、一海碗土豆炖芸豆。他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魁梧,冬天从不穿棉衣,为人极为平和。
现如今,仍然健在的弟子们时常凑在一起,回忆师父音容笑貌的同时,练一练师父教给的功夫,权作健身,也是缅怀。有时,他们也三五结伴,到小太平街上,他们曾经练武的地方,去回味过往的快乐时光。
新闻推荐
周六,文化广场上“问”健康, 14个县市区同步启动“卫生健康进社区”活动
本报讯(YMG记者邹春霞通讯员仪明刚)记者昨天从市卫生局获悉,10月22日至11月30日,全市卫生系统将举行“卫生健康进社区”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广场义诊、社...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