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勤于收藏的市民施立光先生为YMG记者展示了多本战时老课本。轻手翻开那些发黄的书页,仔细看来,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传统韵味和时代风情扑面而来,引人遐思,令人感慨。
“梨子树,开白花,我们都是好娃娃”———有童谣,朗朗上口
课本中,朗朗上口的童谣随处可见,那些精妙简洁的文字,估计该让如今编写课本的众多专家也自叹弗如。
翻开印于民国三十二年的一本《小学国语读本》“初级第二册”,开篇第一课,读来活泼生动:“麦假过,又开学,开学日,同学都到齐,大家在一起,一同救国,一同读书,一同游戏。”没有难懂的词句,也没有华丽的字眼,道理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几乎“一读就能成诵”。
另一本由“山东省教育处审定”的《儿童课本》中,“识字牌,光又亮,放牛挂在牛角上,纺线放在纺车上,每天教我三个字,能写能用又能讲。”“河里水,清又清,大家来洗澡,洗得身上干干净。河里水,清又清,大家来洗衣,洗得衣服干干净。”几乎每一课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梨子树,开白花,我们都是好娃娃,用功念书不逃学,逃学不是好娃娃。梨子树,开白花,我们都是好娃娃,天天干活不偷懒,偷懒不是好娃娃。梨子树,开白花,我们都是好娃娃,又帮爸的忙,又听妈的话。梨子树,开白花,我们都是好娃娃,大家相处多和气,不骂人来不打架。”那些家长、老师习惯说教的大道理,用孩子的语言如此一说,形象化了,生活化了。
“那一粒粒的谷子,就和黄金一样”———写诗文,通俗畅快
战时特点决定了这些老课本的特质:比如多为“掌中本”,每一课短小精悍,适应战时“扫盲”和普及的需要,图文并茂。许多课文如同一首首小诗,读来通俗畅快。
“秋天到了,谷子黄了,那一粒粒的谷子,就和黄金一样。秋天到了,高粱红了,那一颗颗的高粱,就和红珠一样。高粱高又高,谷子黄又黄。家家户户收割忙,你挑粮食,我来打场。今年的收成好,百姓有饭吃,队伍有军粮……”这样的诗文,在那个战争年代里,是多好的现实主义题材!
而在一首《缝衣曲》中,同样是将朴素的情感纳入应景的气氛中,“窗外是不尽的潇潇秋雨,夜风吹来了无限的凉意;灯光下,坐着我们母女。战士们!我们并不认识你,然而我们正为你缝着寒衣。把我的心,都缝进寒衣。战士啊!你是谁家的儿女?为祖国,为民族,你供(贡)献了你的身躯!缝啊!缝啊!我们两手不停的(地)缝下去,直到赶尽敌人,收复我们的失地。战士啊!你是谁家的儿女?为祖国,为民族,你供(贡)献了你的身躯!”
“敌人来扫荡,请他吃土炮”———谈革命,保家卫国
战时老课本,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着浓郁的革命色彩———
“战友们,枪伤好了,快到前线去吧,战场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国土,不许别人践踏,拼着我们的血肉,保佑我们的中华。战友们枪伤好了,快到前线去吧,战场是我们的家。敌人真疯狂,占我们的田地,抢我们的钱粮,又烧我们的村庄。我们要拿起刀枪,杀退敌人,保卫我们的土地,保卫我们的家乡。”这些课文如同一篇篇“战斗檄文”,鼓舞人们去战斗。
就连上文提到的“秋收”,也包含着与敌人做斗争的内容:“新谷快上场,敌人要抢粮,东面鬼子来拉牛,西面汉奸也下乡。大家快快来武装,带着地雷拿起枪,快收快打又快藏,快快起来保家乡。”“东山高,东山高,高高山上埋伏好。敌人来扫荡,请他吃一刀。西山高,西山高,高高山上埋伏好,敌人来扫荡,请他吃土炮。”
“保家卫国”,这是战时课本最重要的主题。
“鸡儿会下蛋,猪肉好卖钱”———为扫盲,普及常识
老课本承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扫盲,要教老百姓学会最基本的生活用语,比如“欠条”、“收条”、“开会”、“选举”的写法。
“我姓X”、“我的名字叫XX”、“我今年是XX岁”、“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XX省XX县XX村”、“我是农民”……这些最基本的简介,出现在一本非常简陋的教材中,这是战争期间,抗日部队里的文化教员在教当地农民学文化。“我家喂着一口猪,我家喂着一群鸡,鸡儿会下蛋,猪肉好卖钱”、“开大会,选村长,男女老少齐到场,杨成明的票最多,当选了新村长”……这些最简单的家常话,也写入了教材里。
“识字好,识字好,大家学会读书报,识字好,识字好,记账写信写报告……”学习写“放行信”,甚至学习“送情报”,很显然,识字后,可以更方便地“打鬼子”。
“起来吧,殖民地被压迫的奴隶牛马”———讲国防,无所不包
施立光收藏的战时老课本中,除了国语课本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国防常识课本”,其内容涵盖了今时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自然,甚至生理卫生、音乐等。
1944年印制的一本《国防常识课本》“中级第一册”里,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其中丰富的内容,“我的生活”、“天天记日记”、“人体的骨骼”、“人体的肌肉”、“日光与健康”、“种子为什么发芽”、“中国历史”等,可谓无所不包。另一本《初级国防常识课本》中则成了一个音乐小册子,十几首民间小调、歌曲,连乐谱带歌词,非常完整。一首“山东小调”是这样的:“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张狂,昨天到了王家寨,今天又到张家庄,逼着青年当炮灰,逼着老人运军粮,炮灰打死去山口呀,运粮累死在炮旁,这样合作有什用啊,拿起刀枪干一场……”
一首《祖国的孩子们》则颇有些《义勇军进行曲》的模样:“起来吧,起来吧,祖国的孩子们!起来吧,起来吧,殖民地被压迫的奴隶牛马……我们不愿做羔羊……我们不愿做牛马,我们要战斗战斗战斗,战斗到胜利属于我们的时候……”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新闻推荐
新闻背景9月27日今日芝罘四版“芝罘街拍”栏目题为“轮上书香”的照片见报后,引起了市民的关注,纷纷致电本报,想了解小姑娘的情况。日前,记者在照片作者包乐卿带领下走...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