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胶东地处沿海,因而宴席的菜品“肴多海味”。自古至今,乡村也好城市也好,民间无论举办何种规格的宴席,菜品可多可少、可荤可素,但鱼类菜肴必不可少,“无鱼不成席”已成惯例。即便在过去生活困难的年代,每当春节等喜庆节日,内陆山区人家没有鲜鱼待客,哪怕刻个木头鱼外裹面糊烹制一下,也要充充数,应应规矩。
胶东食用海鱼的历史悠久,考古证实约有7000年。在芝罘白石村、福山邱家庄、胶县三里河等文化遗址中,发现过大量的鱼鳞和鱼骨,能够辨认的有梭鱼、鳓鱼、鲈鱼、黑鲷、蓝点马鲛等近海、外海鱼类。战国时期的《皇帝·内经·素问》中说:“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吕氏春秋》说:“东方为青州,齐也”。那时的青州地域涵盖现山东泰山以东北之范围。这表明,生活在东方海滨的胶东古人,生来就以海滨为依托,劳则鱼盐,食必海产,并视为美味。
由于有丰富的海产鱼类作烹饪原料,民间中馈者有机会实践调理美味鱼肴,所以民国年间烟台志书讲,“烹制鲜鱼,民家妇女多能擅长”。胶东宴席用鱼有许多讲究,其中一条就是所用之鱼必须是身被鳞甲的。也就是说,身上无鳞的整尾鱼是不能成为宴中之品的,特别是婚嫁等喜庆宴席,尤其不能献以无鳞之品。据老渔民讲,这“鳞”的含意有二:首先,大多数鱼的鳞是圆形的,与之古钱币形相类,鱼所“余”者,谓之钱财有余也。其次,无鳞之鱼体光滑似木棍,与“光棍”(单身汉)似有关联,这是不吉之兆,用于婚宴则有绝后之说。有这些讳,无鳞岂可登宴!故此,一些味美的海鱼,如带鱼、鲳鱼、鲐鱼、鳗鱼、扒皮狼之类,便因身无点鳞,只能屈居家常餐桌了,而像加吉鱼、黄花鱼、鲞鱼、牙片鱼、鳎咪鱼、梭鱼、黄姑鱼、鲈鱼等有鳞之品便备受胶东人们的青睐。欣宇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魏琳通讯员张春国)烟台山相亲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各就各位,周末,请亲爱的们来此寻找另一半吧。截至昨天下午4点半,报名人数已经突破900人...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