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洪社区小南洪街有这样一位好心人“老史”,提起他,居民们无不啧啧称赞。从在这里安家开始,这位“老史”就义务承担起了打扫社区道路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左邻右舍,楼上楼下,谁家管道堵了、小棚漏了,说得第一句话就是“找老史”。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好心人不但孝心可嘉,悉心照顾长辈老人,多年来还主动照料社区的三位老邻居。
邻居有事儿习惯“找老史”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南洪社区小南洪街30号北边的平台。偌大的平台整洁有序,看不到垃圾杂物,盆栽的蔬菜生机勃勃。很难想像,这个大平台曾经堆满腐烂木头、建筑废料和生活垃圾,藏污纳垢,蚊蝇孳生。南洪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闫爱华笑着告诉记者:“你看这个平台这么干净,都是老史带头打理的。”去年8月,史庆山牵头把平台的各种杂物清理干净,并从外面搬土上来,把这个平台开辟为一个小菜园。平常种些菠菜、大葱等,等夏天丝瓜爬上架子,满架绿叶黄花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59岁的史大叔腰板挺直,一脸和善,话语里透出豪爽和厚道。从1989年搬到小南洪街居住开始,史庆山总是将楼道清扫得干干净净。冬天下雪,他都会带着家人
出来扫雪。“在老史的带动下,周围的人也主动加入。这个楼栋周边基本用不着我扫,而且比其他楼栋还干净。”负责这个片区卫生清理的杨大叔告诉记者。
“史庆山手巧,又热心,左邻右舍,楼上楼下,谁家小棚漏了,谁家水管坏了,最先想到的就是‘找老史\’。”和史庆山一起住了十几年的一位邻居告诉记者。“出现邻里矛盾,大家都会找到史大叔调解,老史不但人缘极好,又有威信,所以大家都听他的劝解。”居委会副主任闫爱华告诉记者。
是大家眼中的大孝子
除了邻里心中古道热肠的“老史”,史庆山还是大家眼中的大孝子。这些年来,史庆山和老伴先后伺候过三位老人,几位老人都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安度晚年。
2000年,刘广云在台湾的大伯患病右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史庆山和刘广云知道后就打算把老人接过来照顾。开始老人住在刘广云弟弟家,后来转到自己家中。由于常年卧床,加上生活环境改变,老人对生活很挑剔,脾气也变得暴躁,不好照料。史庆山和老伴儿照顾了六年,一句怨言也没有。
为防止老人肌肉萎缩,史庆山在桌子和天花板上装了两个弹簧,让老人坐着和躺着都能活动手臂。老人临终前大小便失禁,史庆山主动给老人擦洗。老人喜欢看报,史庆山就订阅烟台晚报让老人解闷。“老人操劳一辈子,作为晚辈,干这些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史庆山笑着告诉记者。
爱蒸包子送老人
昨天见到史庆山的时候,他正打算和老伴儿刘广云参加晚报义工活动。史庆山算是义工的“编外人员”,虽然没有正式注册,但经常与老伴儿一起参加志愿服务。
“他俩不仅做义工,二十多年来,这个楼栋的老人都受过他们两人的照顾。”南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史庆山对门80多岁的张大娘和楼下80多岁的李大爷都一直受到史庆山的照顾。
居委会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史庆山和老伴儿喜欢蒸发面包子,退休之后经常一蒸一大锅,一一送到邻居老人家里,分完一圈后就只够自家吃一顿了。“虽然忙活一阵儿,有时候也觉得有点累,但是看到别人高兴,我俩心里觉得舒坦。”史庆山告诉记者。“每个人都会变老,除了儿女的照料,周围的人能多点关爱,老人的晚年更幸福一些。”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邵壮通讯员慕平友)由烟台市旅游局、牟平区政府主办,牟平区旅游局、牟平区摄影家协会承办的“蓝色牟平·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摄影展,将在30日...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