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老《烟台街》的人,20年前特别惊喜烟台办了《烟台晚报》。殊知,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全国大城市的《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等,均是全国特有名气的抢手报纸,晚报多是民众茶后饭余的佐料生活报,最贴近现实和生活,最受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它与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相随。烟台办晚报,就意味着烟台现代化的建设在迅速地追赶着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在我们民众的心目中《烟台晚报》是烟台走向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由于惊喜珍爱,随之膂力相助。于是,我成了晚报重要作者之一。我也特别关注晚报特设的《文学角》《烟台街》等专栏。值得我特别珍念的是晚报上每每留下我蓬勃生活的足迹,这些足迹时而闪光,鼓励我生命的步履稳健前驱。
那是1992年的春天,我在晚报的首期文学副刊上,发了一篇生活小散文《我的第一根白发》,感慨49岁,我本是乌黑的头发中窜出一根雪亮的白发,宣告我人生坎坷磨砺已达一定程度的正果开始成熟。我当年教的老学生们,在师生聚会时,由此还为我的这篇小散文发挥写成一篇抒情诗《老师的白发,学生的青丝》,师生携手前进的情谊紧紧地连在一起。我在《烟台街》徜徉时,常常被老烟台的情缘所感染,曾写作刊发过散文《爱吾里的小桥流水》,烟台人民广播电台配乐将其朗诵播发,没想到小散文通过电波向更广泛的空间传播。这篇小散文竟引起市民一度的亲切回忆和研讨,烟台街一时更有了甜蜜生活的喧闹,我特别高兴,因为这个话题,把几代人当年的生活情趣勾连起来,大家在抚今追昔的感慨中迎向美好的明天。我在晚报上发表的散文《一颗神奇的种子》,成为烟台市好多中学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双轨运行”语文写作实验教学的范文。我的散文《三马路的故居》发于《烟台街》专栏,写的是75年前冒着抗日的烽火,我们烟台街走出的著名电影剧作家于敏的闪光轶事,引来市民无尚荣光和骄傲。有关史志部门的同志,专程前往北京看望采访了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于敏先生,送去我们全市人民对他的亲切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20年间,我在晚报相应专栏上刊发百余篇诗文,全是我生命的体验、刻骨铭心的生活记录,或胸臆直抒,或短笛横吹。恰在这20年间,我个人先后结集散文集《一束星光》,诗集《太阳的味道》,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文创成绩概况作为辞条列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我从晚报的特色专栏小苑出发,挺直了腰板,脚步硬朗着走向省、国家级的繁茂文艺大花园,功在晚报的营养和操练。现在晚报诸多专栏,如《读书》、《漫画》、《原创》、《打捞民间记忆》、《精英》等,办得稳健而活鲜、现实而现代、大气而细腻,苑小而葳蕤,百花而芬芳。
我订阅《烟台晚报》20年,每每都将玲珑精美的诗文剪辑起来,一年一辑,装订成册,现已成册19本,第20本待到今年底成全。有的资料,我仔细珍爱收藏起来,有信心地等待未来时日价位的攀升。对于自装的我们烟台作者自己的作品集,我常常在夜光灯下甜蜜地展读赏析不已,向优秀作者优秀作品学习。于大卫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杨春娜通讯员孙渤摄影报道)昨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200多位市民来到锦绣好家,看新房、签合同。记者从烟台市住建局了解到,3月底,市住房保障中心将组织...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