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李珑)“这是我们公司租种的大棚,雇当地农民管理,施生态肥料,每月以福利的方式给员工发放心菜,大家都非常欢迎。”昨天上午,在牟平镇高陵镇一处智能大棚前,烟台市一家大公司高管刘女士对记者说。按照镇政府规划,未来三年内,高陵水库下游将建起2000个智能大棚,推出高端生态蔬菜品牌,将“高陵菜”打造成放心菜的代名词,推向烟台乃至胶东市场。
老菜农曾遭菜贩组团忽悠
高陵镇是牟平区的传统农业大镇,2009年被市政府确定为“菜篮子”工程基地。高陵镇镇长孙翠玉告诉记者,由于2009年的区划调整,原有优势资源被整体平移,耕地、水源保护区和传统农业区的定位,让高陵镇可选择的致富之路相对单一。长久以来,这里的农业运行模式依然延续传统的模式,效率低下,收益低下。已有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农户存在规模小、销售渠道有限等问题,制约了发展。
孙翠玉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高陵镇的老菜农曾遭遇菜贩组团忽悠:第一天来几个菜贩,说定一块钱收西红柿,老农高高兴兴把柿子摘下来了。第二天这帮人又说不要了,但菜已经摘下来了,放不了多久。第三天又来一批人,说8毛钱收购,老农不卖。放到第四天,又来一批人,这次5毛钱一斤也得卖了,不然菜就烂了。
万亩基地主打生态品牌
对此,高陵镇党委书记王欲晓每次提到都很痛心:“我们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兼顾各方利益,打造一个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不能再让老农伤心。”
为此,高陵镇聘请“外脑”,制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五年打造一个“十位一体”的新高陵镇,两年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蔬菜基础保障区是这个规划的核心部分,包含项目有生态蔬菜大棚、蘑菇大棚、家禽养殖区、果树培育区、管理房、休闲空间,功能为蔬菜、蘑菇生产与管理大棚、果树种植、家禽养殖与培育。
基础保障区规划一万亩,记者昨天在高陵水库下游的双产大棚内看到,这种大棚的模式为“前蔬菜,后蘑菇”,蔬菜产生氧气,蘑菇产生二氧化碳,气肥互补作用。冬季保温效果显著,提高产量,配备了地下污水处理管网,利于环保,也保证了水源地的土质不受污染。
为了保证蔬菜品质,规划配备了一个生态农业科研基地———主打生态牌,包含研究基地、展示中心、质检室、培育中心、创业园区、教育基地,依托烟台每年举行的果蔬会建设交易会议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产品上市进行严格检验,为农业科技研发提供软、硬件支持。
在2.6万亩地块靠近省道一侧,建设一个物流园区,包括检测中心、仓储中心、果蔬产品深加工区。进入园区的蔬菜将统一产业标准,形成一个高端蔬菜品牌。园区负责招商快递物流企业,为产品的流通提供强大的物流保障,使新鲜的产品迅速到达消费者面前。
整个产业园分为5个组团,规划每个组团建1处沼气站,生态牧场饲养的牛、羊、鸡等的肥料全部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液喂蔬菜,沼渣当底肥,在蔬菜产业园内形成一个清洁能源的循环系统。生产与处理全程做到“0污染、0排放”。
“高陵菜”的经济账
王欲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60米X24米大棚计算,每个大棚15万元产值,2000个大棚3亿元。果树和经济作物等产值1.5亿元。花卉产值5000万元。直接带动2000人就业,间接增加约8000人就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物流园区建成后可拉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繁荣市场。
目前,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已经到位,食用菌专家、鲁东大学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图力古尔教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沼气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沼气专家袁长波等都是基地的科技顾问。镇上还外聘了一批海归博士、农学硕士,未来的蔬菜大棚,要采用五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蔬菜大棚可以吸收农业产业工人,也可以种植权的租凭;最终发展成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体制。
新闻推荐
圣境莱山,渔人码头游人如织,天上人间观海昌鲸鲨,惊喜连连欢乐剧场,笑声朗朗天幕电影,鲸章大战誓与地球共存亡。夜色里,看鹦鹉螺状分外壮观。景色如此诱人引无数游客...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