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烟台晚报》诞生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深深吸引。记得1992年那个硕果累累、葡酒飘香的金秋,我坐在张裕公司北边的海岸旁的石凳上,一边吹着海风,一边借着斜阳的余辉,阅读着这张散发着油墨清香、刚呱呱落地的“新生儿”。从字里行间,感觉着我们的城市铿锵有力的脚步,感觉着人们思想脉搏的跳动,感觉着改革开放号角的鸣响。
《烟台晚报》诞生,市民们有了更广阔的新闻获得地,我也有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知心朋友,它成了我每天必吃的一顿精神大餐。由于每天喜欢读它的字字珠玑、语语哲理,因而就与它用心交流,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感、所想,写成一篇篇小稿,投送到它的怀抱,逐渐一篇篇小“豆腐块”在编辑老师们的精心修正下,变成了一行行可以在晚报上露脸的铅字。
那时,在我们单位的传达室里,可以经常见到报社给我寄来的汇款单,我也成了单位的小“秀才”、“小名人”,单位领导对我也特别关注,还分给我一个搞宣传的美差。那时,我刚谈了对象,女朋友知道我喜欢写作,还有小文见报,对我高看一眼,并把刊登在《烟台晚报》上的小文章拿回家给她的父母欣赏,她的父母对我增添不少好印象,对我也刮目相看起来。我凭着在《烟台晚报》上发表的小“豆腐块”,赢得了单位领导的赞许和同事们的尊敬,使我在单位分房评分中增加了新的砝码,我如意地分到了两间楼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有了自己的小窝,娶妻生子一帆风顺,任凭时光辗转,岁月更新,也没有改变我对《烟台晚报》的眷恋,始终关注着它的每一步成长,它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形影相随的良师和益友。
在我家的书房里,摆放着一个“秋趣”看盘,每当看到它,就让我想起1998年登在晚报上的“我为下岗职工献一计”的获奖征文,它是晚报对我获奖的纪念、鼓励和鞭策,使我写稿、投稿的积极性更高了,更加努力了,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去年,我参加了报社举办的新闻与摄影通讯员培训班,聆听了报社赵先超老师、时立国老师关于新闻写作和摄影技巧的生动精辟的讲课,令我获益匪浅,在马拉松摄影大赛中获了奖,更增强了我与晚报的深厚感情。
现在由于工作的繁忙,时间的紧张,提笔写稿的次数太少,但我始终关注着这张曾与我命运相系的报纸。由于和它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十年前,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晚报给家人,妻子和儿子都是它的忠实读者,儿子还是晚报的小记者呢!晚报与我们一家人,心心相印,时时相伴!刘学光
新闻推荐
天气渐暖,很多市民选择到餐饮场所吃饭。有细心的市民发现,继消毒餐具后,越来越多的饭店、餐馆所提供的餐巾纸也开始收费了,有的商家还对此做法解释为“环保”。那么,商...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