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三年,孩子偶然提起,说她们对家里的陈年往事一无所知,很希望我能写写。我便生出几分责任感,开始爬格子(当时还不会电脑),挂号发出去,却碰了钉子,再转寄一家,也是泥牛入海。受挫后,想到了《烟台晚报》。
我与《烟台晚报》是老相识。退休前,报章杂志,看不过来。退休后,家里订阅了几份报纸,其中唱主角的就是《烟台晚报》,但我整天忙于带外孙、打乒乓球、下象棋,读报的时间,少得很。对晚报,也就是简单翻翻,看看题目。想不到,这篇投给晚报的稿子,经过编辑的修剪,终于在报上亮相了。我批改学生作文多少年,老来,自己的“作文”也让别人批改,这才发现天外有天。
这篇文章见报那天,我正在乒乓球室挥舞球拍。有人拿着报纸告知,我的两腿顿时轻快多了,老伴也在场,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报纸被一球友抢去,他要先睹为快。另几个人也围上去,弯腰弓背伸着脖子,眯着眼看得好不真切。晚上,老伴赶紧把喜讯告知在外地的女儿。第二天,邻居也发现了,见我从她窗外经过,拉开窗探出头,向我祝贺。又过了些日子,在烟台工作的一位髦耋之龄的老同事,也打来电话,向我传递见到这篇文章的欢乐。他也有这方面的特长和爱好,但电脑技能落伍,只好袖手旁观,言语间,流露一丝遗憾。
自此以后,我便成了《烟台晚报》的追星族,每期必细细地钻研,探求这些小短文的精妙之处。看吧,“烟台街”上,乡风民俗、名人轶闻、传统手艺、姓氏趣事等内容,花样不少,口味多多,而乡风民俗更受我偏爱。我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我挤到这几块丰产田里去开发,注定歉收,而“世态万象”里,倒可以耕耘几分,我便向这方面掘进。又是喜从天降,龙年过后,有两篇小文,印上了我的名字。《两条尼龙袋》那篇见报之日,正值我七十五岁生日,老伴要买蛋糕,我说:“晚报给我送来了最好的生日礼物。”
现在,我是晚报的新朋友,还是“学徒工”,但绝不辍学。好比爬泰山,我出发晚,尾随在攀登队伍的后面,又蹒跚前进。别人在前面已领略了沿路的无限风光,正在瞩目泰山极顶。而我,也仿佛看到了喷薄欲出的壮丽在向我招手呢。翟在科
新闻推荐
◆点津老师:鲍红杰,烟台三中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芝罘区优秀教师,芝罘区名师培养人选。本报讯(YMG记者李凤通讯员袁永亮摄影报道)高考二轮复习已经过半,鲍老师提醒...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