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创刊初期,“人世间”和“城市广场”这些专版经常为百姓的切身利益鼓与呼,许多百姓挠头的事,晚报一呼吁,难题便迎刃而解。
记得1995年8月底,我那时在烟台制革厂工会当干事。有位同事,家里卧室的墙壁渗水,两个月了,苦不堪言。我听说后,为他捉刀代笔,写了一篇《墙壁滴水盆接何时才能修好》的稿子送到报社,很快就发表在9月5日的晚报头版上。产权单位马上派人修好了邻屋漏水的自来水阀门。那位同事十分感激晚报,也感谢我为他写稿。17年过去了,直到如今,他在街上见到我,会马上从自行车上跳下来,上前嘘寒问暖。
作为一个工会干事,宣传厂里的好人好事是我的分内事。1995年12月,《烟台晚报》在“凡人小传”栏目里发表了我写的《抡起心爱的割边刀》、《制革迷刘元珉》,工友们见了,亲切地称晚报是俺工人的贴心人。
退休后,《烟台晚报》成了我的故交挚友。读晚报、剪晚报、为晚报写稿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晚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者队伍。业余作者的文章与记者的文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我常想,晚报犹如一个京剧舞台,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美不胜收。在我眼中,“文学角”就像是旦角戏,既有梅派的端庄大气,又有程派的委婉低回。“最爱星期五”则像是荀派花旦戏,婀娜多姿,活泼俏丽。而“烟台街”则像老生戏,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如今,“烟台街”又延伸出“打捞民间记忆”和“烟台地理”版块,看点更多。高守莲的《那些凭票吃粮的日子》,读来像看了一出《四郎探母》,老生、青衣、老旦的唱功大戏,让人过足戏瘾。而张国安的《藏龙卧虎五爪山》等文,文笔优美,文图并茂,读来如听裘派花脸,慷慨激昂,回味无穷。“烟台街”的“讲述”版块写普通劳动者平凡的工作,美的心灵,也很受读者欢迎。现在,又有了“五味苑”这个漫画专刊,画尽人间的酸甜苦辣,犹如看文丑、武丑的精彩表演,捧腹之余,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有了《烟台晚报》相伴,生活多了几分美好。但愿,一直这样好。毛贤君
新闻推荐
幸福河市场电费暴涨3毛钱, 业户质疑:国家供电价没涨,这里为什么涨?
本报讯(YMG记者纪殿国)13日,芝罘区幸福河农贸市场张贴通知,网点电费每千瓦时从1.2元上调到1.5元。这在经营业主中引起轩然大波。业户们纷纷质疑:目前,国家供电...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