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创刊时,我才40岁出头,正当年。而今,我已年逾花甲、儿孙满堂。而我们老老小小一大家子,都成了晚报的铁杆读者,读报时,各有偏好,各取所需。
我家住在芝罘区的世秀社区,社区的文化氛围浓厚。晚报多次来我们小区组织专家答疑、免费服务等公益性活动,每一回,我们必定全家出动,赶到现场看一看。不一定有难事求助,就是愿意感受这种浓浓的氛围。在我的带动下,周围的邻居们也加入进来。比如,烟台晚报和南山公园组织的爬山比赛,我们社区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有一回,晚报的品牌栏目“老于帮办”联合质监局的专家在幸福社区搞鉴宝活动。一大早,我就约上几位邻居,拿着家里祖传的古董去了现场。经专家甄别,邻居们当场搞清楚了手中这些宝贝的身价,全都一个劲儿地感谢我。我说:要谢,就谢人家晚报吧。要不,我上哪儿找专家帮你们代眼啊!
我从晚报上看到过不少民间故事,很受启发。根据老人们的讲述和自己的搜集,我编了几十块故事,在社区文艺演出时,上台讲了几段,反响挺好。我们小区有位八十六岁的孙立庄老先生,喜欢讲故事,总想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故事。我花了一年多的工夫,把孙老先生编写的一百多块民间故事整理出来,圆了老先生的梦想。今后,我很希望借助晚报这块园地,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故事,让这些活泼生动的民间故事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迪。
人,有了兴趣,生活就有奔头。每天读晚报便是我最大的兴趣。报上登的那些文章,有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像什么《八百年前的和谐之道》、《丘处机一言止杀》、《所城刘家三修魁星楼》,这些故事都是我之前未曾听说过的。我讲给朋友们听,他们也跟着活跃起来,也纷纷订了报。有这份报纸陪伴,我们都觉得生活挺有滋味的。
荆辉祥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天一)这几天港城天气回暖,在蛰伏了一个严冬之后,各种病菌也开始活跃起来。现在正值春季,多风、空气干燥,正是眼部疾病的多发期。昨天上午,记者在...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