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烟台著名的旅游景点“毓璜顶公园”下方,儿时的我就与“毓璜顶”结下了不解之缘。
“毓璜顶”是烟台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初创于元朝末年(1368年),当时由于道教中兴,有人在玉山之巅修建了三间殿堂,供奉道教神灵“玉皇大帝”,用于举办神教活动,称为玉皇庙。而玉山也被称为“玉皇顶”。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官绅刘维立会攒资对玉皇庙进行修建,在原三间庙堂旧址上新建玉皇殿,增建钟鼓二楼,东西厢房,形成四合院式庙宇建筑。其后在数百年间不同时代,多次对玉皇庙进行重修增建。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增修扩建,形成了由戏楼、山门、钟鼓二楼、正殿、后殿、东西配殿、后花园、吕祖庙、向若亭、石牌坊等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以玉皇殿中心为中路轴线,设计精缜,结构紧凑。求规模而富于变化,顺自然而巧运匠心。园内松柏掩映,殿阁俨然,徜徉其间,景象万千,大有入蓬莱仙境之感。其中尤以玉皇庙正殿和小蓬莱石牌坊为精品。
玉皇庙正殿为三开间硬山建筑,绿琉璃筒瓦屋面,七檩梁架,前后带抱头梁结构,面阔9.86米,进深8.42米,建筑面积83平方米,前檐廊柱为青色花岗岩抹角方柱,鼓形石柱基础。殿前迎风板上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立的三块匾额:“泽被福祷”“至高无上”“肸(音xī)蠁(xiǎng)(散布传播之意)潜通”。在正殿和山门房檐下,有八个用青灰砖刻的篆体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迹龙飞凤舞,刚劲有力,虽经数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正殿正中设有神龛,内塑玉皇大帝神像,左右有金童玉女陪伺,两旁有南极仙翁和北极仙翁站立,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有二十八宿神像壁画,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门过道两侧设有秦琼、尉迟敬德泥塑像为门神。
小蓬莱石牌坊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坐面东为四柱三楼牌坊。庑廊式筒瓦屋面、石柱、石坊木楼、如意斗拱,正面正中上方有登莱青道台道员龚易图题书的“小蓬莱”,与背面的“仙山缥缈”相对应,其上的“观静”与背面的“播涛”相对应,左边的“听涛”右面的“观海”与背面的“异月”“吟风”相对应。两边石柱上的“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一时名流皆从其游”与背面的“金碧池台云霞照灼,丹青岩壑风月澂(音chéng清的意思)莹”相对应。牌坊上的这些诗句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小蓬莱依山面海。岩壑如画的独特风景。在石坊前北侧有一石碑雕刻着“神山壮色”四个大字,画龙点睛的描述出毓璜顶小蓬莱的气势所在。
玉皇顶的名字沿用了几百年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烟台一文人刘次垣经常游览玉皇顶,他以为用玉皇大帝的名讳来命名玉山大有亵渎神灵尊严之嫌,遂提议改称毓璜顶。这样一来“毓璜”二字既与原来的“玉皇”谐音,又能形容这里的优美环境,正应了玉皇庙山门右便门所题诗句:“毓秀钟灵地不爱宝,璜宗璞玉山自生辉”。
玉皇庙自建成之时,每年正月初九(相传为玉皇大帝的生日)都举办庙会,届时人山人海,既是百姓举办神事活动时刻,又是商家进行贸易大把赚钱的好时机。在玉皇庙前广场上修有戏楼一座,庙会期间,烟台的票友可以在此尽情的展露各自的才华,百姓们也可一饱“戏福”。文化大革命中,戏楼被拆毁,2002年在戏楼原址按原貌复建。在戏楼的石柱上书道:“蟾窟映奇山聊借衣冠妆黛传演来名象真情,蜃楼起沧海试看锦绣文章粉点出兴衰戏剧”,其中“蟾窟映奇山”一句道出了玉皇庙由来的美丽传说。
建国初期玉皇庙因年久失修残破待补,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其进行修缮,特别是1982年将毓璜顶辟为公园后,于1984年、2001年、2003年先后对古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2006年—2007年又进一步对毓璜顶进行了精品园林景观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建了“瑶池园”和“鸿宾楼”两处景点,使毓璜顶公园面目一新,真正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良好场所。为了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要,市政府又于2006年1月1日将公园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为烟台市首座免费开放的公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衣文萍)滚滚乌云,压向港城,瞬间把白昼变成深夜……昨天上午8时许,港城天气突变,在闪电、雷声的“前奏”下,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市区范围并没见到冰雹的影子。...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