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毓璜顶公园南门对面的入口,顺坡而上,在槐花树的“夹道欢迎”下,你会看到路旁安营扎寨的帐篷,他们多是南方过来的养蜂人,一周之前,载着蜂箱浩浩荡荡从江浙赶来,而与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本地养蜂人———黄务姜家疃的薛寿刚。同样,一个月前,老薛也曾像他们一样,载着蜂箱去过南方,为的是那里的油菜花。
难怪人们都说,眼下有份职业是追逐春天,那就是养蜂人。
■电话里成熟的“养蜂经验”
老薛的养蜂经历,纯属机缘巧合,并应承了那句“好人有好报”的老理。
1982年,村里来了个大连养蜂人,载着一车蜂箱找不到落脚的蜜源地,老薛看着一身疲惫的养蜂人可怜,就把他引进自家花开正艳的樱桃地,后来养蜂人的蜜蜂蜇了村民,老薛又帮忙调解,一来二去,老薛和养蜂人成了朋友。临走时,养蜂人送了老薛两箱蜜蜂留着自己养。
蜂蜜好喝,蜜蜂难养。从最初蜜源地的选择到蜂群的排列、管理,再到后期蜜蜂的饲养等等问题,老薛都是通过电话询问大连的养蜂人。“一开始是借用传达室的电话,人家总跑过来叫我去听,时间长了,不方便,我就借钱给自家安了一部电话。”老薛说,20多年前的一部电话机,将近3000元,但很多实际问题电话里说不清楚,所以,有年夏天,大连的养蜂人特地让父亲坐船亲自到老薛家指导。
尽管如此,老薛养蜂的前三年仍然是只赔不赚。“每到春秋的时候采了蜜,挣了钱就很高兴,可是到蜜蜂春繁期喂养的时候,那些钱投进去总还不够。”老薛算了一笔账,每年一箱蜂群的耗糖量是50———60斤之间,定地产蜜量是90斤左右,再加上每天二两左右的花粉喂养,还有人工、蜂箱以及各种投入,刚开始的养蜂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于是只能年年养、年年赔,直到老薛的养蜂经验,在话筒里慢慢成熟。
老薛告诉记者,养蜂的环节中“春繁”花费最大。蜜蜂9月底采蜜结束,11月中旬进入冬眠期,转年的1月中旬进入3个月的春繁期。春繁中,蜜蜂数量呈爆发式增长,需要喂养大量的白糖和花粉。白糖相当于蜜蜂采的蜜,为蜂群提供能量,花粉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没有蛋白质蜜蜂无法繁殖。
■下岗职工“采”成养蜂大户
2002年,老薛下岗了。下岗的同时,他也拥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养蜂人。
从那年起,薛寿刚正式加入养蜂行列,每年干起了“追逐春天”的职业。从3月中旬出发,他奔赴的第一站是华中一带的油菜花。十多天之后,转站山东的刺槐花,通常先到内陆再回沿海,之后是山枣和荆条花,直到9月下旬转场结束,全长2500多公里的路程,只为那一滴滴饱含汗水的蜜浆,要不怎么说“一罐蜜成万蜂枯”。虽然每年蜜源地各有不同,但线路方向大体一致,把不顺路的点去掉,剩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连成一线,形成一条有规律的大蜜源地。
一顶简易帐篷,一台太阳能发电机,再加上一个冰柜和上百个蜂箱,就是老薛作为“游牧人”生活的全部家当。风餐露宿,舟车劳顿,在外人看来无比辛苦的养蜂生活,对于58岁的老薛来说,却有另一番满足:比如半年能赚足一年的收入,比如养蜂人的身体更强健……只是这样的满足,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还可以,万一碰上刮风下雨便成了噩梦。
或许老薛永远忘不了,2011年5月初烟台的那场雪,那片雷电,和帐篷里委屈地嚎啕大哭的妻子。老薛说,那夜的风雨刮得帐篷跳起了一尺高的“舞”,他光着膀子扛起了重达100多斤的跷板才压住了帐篷,只是提起妻子的哭声,记者看到这位刚强的汉子,眼里装着满满的泪水……不管风雨变幻,不管酸甜苦辣,一路走来,老薛的蜂箱已由原来的几箱、几十箱发展到了现在160箱,成为方圆百里的养蜂大户。
“养蜂的游牧生活,为什么要带着一只冰柜?”看着记者满眼的疑惑,老薛道出了冰柜的用途,除了一家人日常的饮食储备,最重要的是储存蜂皇浆,因为蜂皇浆出浆后,在常温下10个小时之后就失去了营养价值,很多人之所以买老薛的蜂皇浆,也冲着他的这只冰柜去的。
老薛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一只工蜂一天要外出采蜜40多次,每次采100朵花,但采到的花蜜只能酿0.5克蜂蜜。如果要酿1千克蜂蜜,而蜂房和蜜源的距离为1.5千米的话,几乎要飞行12万千米,差不多绕地球飞行3圈,实际情况是,一只工蜂一生所酿造的蜂蜜也装不满一茶匙,所以都说“一罐蜜成万蜂枯”。
■老薛的小黄山情结
在小黄山北头有一片刺槐林,老薛每年都是要来的,不为别的,就为了周围老客能吃上他家的蜜,不添加任何成分的“姜家疃薛寿刚优质蜂蜜”。
于大姐是老薛蜂蜜的老客,记者第一次碰到她的时候,她正在老薛的帐篷前和另外几个小黄山附近的居民义务帮老薛取浆(从浆条里取蜂皇浆)。大姐说,有一年的这个时节,老薛因为没有抢先占到小黄山好的蜜源地,他们都还挺难过的,所以以后,每年槐树花一开,他们都不停得打电话催老薛过来。
“养蜂人靠天吃饭,不刮风下雨,不降温,就有蜜采。像槐树花,最佳的采蜜期是在花刚开始凋谢的时候。”也许是经不住大家一遍又一遍的电话催促,老薛总是第一个到小黄山安营扎寨。帐篷一立起来,送菜、送面、送水、买蜜、帮忙的一大堆“粉丝”就跟了过来。
老薛说,他弟弟就住在附近,但他谁都没告诉,他喜欢大伙儿的那股子热心劲。同样,除了质量保证,低于市场价,多送几两或者因为盖子没拧紧撒了蜂蜜,回来半价收费的事,老薛也干了不少。买了老薛的蜂蜜,回去结晶了不放心的,送回来老薛包退。是下岗职工的想学养蜂,老薛也免费教,还包吃包住。“在养蜂的路上,我遇到了太多的好心人,所以我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帮别人。”老薛说。
YMG记者孙致霞通讯员马松青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莱山区旅游市场非常火爆,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0万元,同比增长19.2%。这些抽象数字的背后,呈现的是莱山旅游业蓬勃向前的发展势头。...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