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驻烟某部的一个基层连队工作。连队远离市区,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通向外面的世界。
每天,紧张的训练之余,我和战友们都喜欢围坐在一起看当天的《烟台晚报》,对感兴趣的新闻发表评论,有时会开心地大笑,有时会因为观点不一致而争个面红耳赤。山区通信不畅,电视没有信号,我们只能通过报纸了解外界的信息。烟台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战友们关心烟台的新闻,晚报自然也就成了“抢手货”。
我最喜欢看晚报刊登的散文,常悄悄地把欣赏的文章剪下来,收藏到剪报本里,有空便拿出来细细品味。后来被指导员发现了,他并没直接批评我,而是委婉地对我说:“既然这么喜欢看晚报,为何不拿起笔来写稿?希望能看到你发表的文章。”我羞红了脸。指导员的话是鼓励也是激励,之后,好多个夜晚,趁别人休息的时候,我来到阅览室,铺开稿纸认真构思起来。那时没有电脑,一篇稿子常常写到下半夜,也不知浪费了多少稿纸。三个月过去了,我投出二十多篇稿件,却一篇也没见报。渐渐的,我没信心了。
2000年秋天,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女孩———小波。记得刚见面时,由于介绍人临时有事没来,我们约定了一个见面接头的“暗号”:手持一张当天的《烟台晚报》。于是,我们很快便认出了对方。小波穿着漂亮的职业套装,言谈举止大方得体。没想到在银行工作的小波是中文系毕业的,也喜欢写文章,这让我们有了许多共同话题。经过几次交往,我让她当我的指导老师,小波很谦虚,答应与我共同学习进步。
“报纸好比一个‘市场\’,你写的东西就是‘商品\’,你的商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这样才会提高命中率……”在海边的石凳上,小波姑娘的一番提点,让我茅塞顿开。是啊,以前,我的确很少研究报纸版面的设置,瞎写一气,那样哪能命中呢?磨刀不误砍柴功。于是,我开始对晚报每天的版面从头至尾认真研读,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以及编辑老师的编辑风格、用稿特点。研究半天,我还是决定写散文,给文学版块投稿。
小波将她写作方面的辅导书籍借给我看,我重新鼓起勇气拿起笔,经过几个晚上的奋战,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出炉了。部队不准随便外出,我只得将文章装进信封,交给连队文书,托他帮忙送到十几公里外的团部寄给女友。大约四五天后,我收到了女友的来信,原来的文章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像动了一场大手术,但经过修改的文章读后自然顺畅多了。小波非常用心,还对文章进行了点评,并告诉我,写文章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朴素生动的语言一样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同时,写文章不可太过直白。她又从文章的立意、架构、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让我受益匪浅。
又经过几次修改,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稿件寄给了晚报文学副刊的编辑。这以后,每天,文书拿到晚报后,我都第一个跑上前去看看是否上稿,每天都在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心情中度过。
那天,上午训练快要结束的时候,指导员拿着一张《烟台晚报》来了,他使劲拍了拍我的肩膀,高兴地说:“好小子,你的文章《战友阿年》发表了,祝贺你!”我拿过报纸,看到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文章,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战友们嚷嚷着叫我请客,小波也在第一时间把电话打到连队值班室向我祝贺,鼓励我继续努力。
后来,由于通信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可以用手机与小波直接交流修改文章了,《故乡的香椿树》、《母亲的鞋垫》等文章相继发表。
我的“大名”引起了团领导的注意。因为能写点东西,经过上级一番考察,我被调到团机关,再后来又调到师机关工作。可以说,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晚报这位“恩师”的帮助。
别人谈恋爱都是在花前月下,我和女友却是通过文字之交,谈了一场别样的恋爱。携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彼此加深了了解,感情持续升温。2003年,我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如今,我们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也非常喜欢看晚报,看她认真读报的样子,或许几年之后,她的文章也会在晚报上发表,延续着我对《烟台晚报》的热爱。
王文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夏丹通讯员蕴涵)2012年芝罘区教师公开招聘100名教师,近1800余名考生参加了笔试考试,其中研究生学历547人,占30%。考试笔试成绩于今天公布,考生可...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