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烟台市区办事,总是来去匆匆。真正让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就是捧读《烟台晚报》的时刻。
一直以来,我醉心于烟台的本土文化,哪里发现一块石碑,哪里出土一群古墓,晚报上但凡跟烟台文化沾边儿的新闻,我都要剪下来,编辑成册,备查。在写作的过程中,每每遇到疑问,我都会不自觉地请教晚报这个老朋友。
手头的剪报在增厚,我对晚报的感情也越来越浓烈。晚报是滋养我心田的一份精神食粮。读晚报,让我弄清烟台、芝罘、奇山所、海防营、毓璜顶、爱吾里、葡萄山等地名的来龙去脉;读晚报,让我知道了与东炮台、西炮台、烟台山、大庙、福建会馆、朝阳街、北大街、金沟寨有关的传奇故事;读晚报,让我知悉所城张家、黄务镇山前傅家、栖霞牟氏等名门望族;读晚报,让我领略一代大儒牟宗三、金融巨富刘子山、“颜料大王”张颜山的传奇人生;读晚报,让我知晓军事家戚继光抗倭戌边的文才武略、革命家徐镜心披肝沥胆的爱国情怀、将军外交家仲曦东与美军谈判的大智大勇;读晚报,让我洞察以“四不主义”著称的吴佩孚、“三不知”将军张宗昌、“胶东王”刘珍年的多面人生;读晚报,让我重温东炮台上“表海风雄”的豪言壮语,重温蓬莱阁上“海不扬波”的无声誓言……
2008年2月初,晚报“烟台街”版征集反映烟台过年习俗的稿件。我试着将《过年的讲究》一文发过去。第一次给晚报投稿,心里并没有把握。不曾想,过了两三天光景,此文被整版刊发,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自此,我给晚报投稿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几年下来,凭着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我深入民间,搜罗大量民俗题材,撰写出《大年初一看新妇》、《二月二上冻,擎上老鼠好年景》、《三月三送面燕》、《清明扫墓须动土》、《谷雨画符贬蝎子》、《粽飘香舞端阳》、《中元节放灯唱戏》、《七月七染红指甲》、《送寒衣散农作》、《过了腊八就是年》等民俗文章,赢得了读者喜爱。
写民俗稿,年节文化不容忽略。稿子年年写,怎样才能推陈出新,总得动一番脑筋。于是,我不断转换角度、调整思路,力求作品出新出彩。譬如中秋节题材,2009年的《月到中秋,佳节旧俗》对“送人情”、“还旧账”、“圆月”等民俗现象分别表述;2010年的《一年生意看中秋》,侧重对馃子铺品牌“稻香村”加以描述;2011年将笔锋一转,以月为主线,围绕祭月、拜月、圆月、赏月等风俗详加描述,最后定稿为《月圆时节人团圆》。此稿被列为获奖征文,我还因此获赠一份2012年的《烟台晚报》。我把这份厚礼送给了爱读报的父母,让他们与我一同分享写作与读报的快乐。
撰写民俗稿,若想将一民俗事象理清眉目,拿出精品,非下苦功不可。去年,“烟台街”版开辟了“打捞民间记忆”版块,图文并茂地叙述一段往事,或讲述一门技艺,引起我极大兴趣。我了解到龙口民间尚有制作大糖这一手艺,心想,若能将其搬上“烟台街”该有多好。经与编辑沟通后,今年元月初,我骑车赶往20里外的中心泊村一糖坊,亲眼目睹李氏兄弟制作大糖的几道工序,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老糖坊旧事,并配以照片。很快,《中心泊出大糖》一文见诸报端。去中心泊采风这一趟,挺辛苦,糖坊内水汽很大,为了拍下精彩镜头,我穿着棉衣在潮湿的糖坊内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边观察李氏兄弟上糖、扣糖,一边选镜头,一边听他们讲糖坊旧事。采风完毕,如释重负的我迎着寒风骑车往回赶,到家已疲惫不堪。不过,想想稿件发表后的那种成就感,再辛苦也值得。
我深知,业余创作的路不好走,但只要有《烟台晚报》相伴,我会一如既往地上路,以苦为乐,甘之如饴,为整理发掘烟台民俗文化尽一份力。连永升
新闻推荐
洋博士拎着“笔记本”来创业, 东部高技术海洋新区,究竟高在哪里?
烟台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高在哪?采访路上,留学回国博士、泰山学者等众多高端人才向采访团一行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发成果;遍地开花的蓝色高新技术、高端服务业项目令...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