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神奇马山九间屋

来源:烟台晚报 2012-05-01 02:18   https://www.yybnet.net/

烟台境内,有不少山因形似动物而得名。招远的马山便是其中之一。蜚声中外的毛公山便是马山主峰以东的一座山脉。而马山“九间屋”,既非九间平房,也非古人在石壁上开凿的穴居石窟,而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天然山洞,据传是由洞内风化残存的青泥石柱,将洞穴天然分隔为九窟,故而得名。笔者前不久来此实地踏访,亲睹这一地质奇观的风采。

别有洞天的九间屋

马山,位于招远城西北部12公里,盛家村以北。海拔654米,属于罗山山系。因与罗山东西并尊,故罗山山系亦称“罗马山系”。

马山由东西两大山脉组成,又被称作马鞍山、马耳山。清顺治版《招远县志》载:“马耳山在下祥光观西。峰峦秀拔,有竹批双耳之形。故名。里人谓之马鞍山。山之麓,有龙门洞,可容百许人,世传有妇人产龙于此。”这里所谓的“竹批双耳”亦称“竹批耳”。古代《相马经》称,良马的双耳为“耳如削竹”﹑“耳如杨叶”。意谓其双耳外形小而尖削,犹如被斜削的竹筒或如杨树的叶片。明代关西人刘显,曾有一首七律《马鞍山》,赞曰:“天际峰峦紫翠攒,似将文锦覆雕鞍。五花经雨神犹矫,双耳迎风势欲抟。春酿晴岚增点染,影涵斜日助斓斑。繁华尽载飞龙背,凭仗诗豪仔细看。”的确,“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方位远观或近看马山,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南面向北遥望马山,状如俊马;在马脖子上有一凸出的小山包,被称为“马铃铛”;东、西两大山脉最高处,双峰凸起,中间低凹,状如马鞍;但移位西看,形似马首;移位东看,则似马耳一双。

旧志中所说的龙门洞,是传说中黑龙降生的地方,即“九间屋”,又称“产龙洞”。它位于马山主峰所在的西侧山脉阳坡,高达一百多米的陡峭山崖之下的一道青泥石带上,系青泥石经千百万年风化,自然镂空而成。该洞东西宽近20米,洞内平均高度为1米,即为青泥石带的高度。洞最深为中间达7.5米。里面足以容纳一百余人。洞口外向下有一斜坡石硼,宽达5米,上有风化而成的石窝,恰似进入洞口的天然台阶。斜坡下又有一溜宽数米长满灌木的平地。平地以南为满目苍翠的空谷大涧。

九间屋内现有四面镂空的青泥风化蚀柱共6个。东侧两个:一个靠近洞口距洞尽东头7.5米:这个蚀柱东西宽约45厘米,南北最薄处仅4厘米,仿佛一只支撑着大半个九间屋的千斤顶;另一个位于洞内东侧靠近后壁处。洞西侧有4个蚀柱,其中靠近洞口外侧处1个,靠近后洞壁并排3个。从洞内由蚀柱相隔及洞后壁岩石凹凸进出形成的空间来看,整个洞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由左、中、右三部分空间组成。中间为大厅,两边狭窄的部分为两个耳房。

在东侧的洞底岩石上,有个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小井”的圆形碗状石坑:直径约20厘米,深约15厘米。洞后石壁的岩缝中渗出的山水注满小井后溢出,又向洞外流去。相传当年道家在此修炼,此小井系为汲水方便而开凿。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民间家喻户晓的“秃尾巴老李”即黑龙的故事,萌发于宋代,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见之于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康熙版《文登县志》。

在罗山一带世代流传的版本,讲的是秃尾巴老李即黑龙诞生在马山的九间屋中。传说,他的母亲李春兰,乃罗山前一大家闺秀,为给父亲治病,涉险采药罗山中,偶然与东海龙王敖广的五子小青龙不期而遇,两人坠人爱河,不婚而孕。为了避嫌,她择居叫九间屋的洞穴生产。所生之子,长有尾骨,其父惊诧铲除,致使其原形毕露,化为黑龙,飞入罗山,藏于大瀑布旁边的一个山洞中。母亲寻来,悉心抚养,终身未嫁,后在罗山当了道姑,死后埋葬于班仙洞西侧的玉龙岭上。黑龙长大后远涉黑龙江,战败白龙,成为匡扶正义的英雄。黑龙断尾,随母姓李,故人称之“秃尾巴老李”。其所生之地九间屋,便改称“产龙洞”;其藏身之洞,也叫作“藏龙洞”了。

秃尾巴老李这个传说是有其背景的。想当年,有成千上万的山东人闯关东,历尽艰辛在东北生存下来,但思乡之情、寻根之心始终难以割舍,于是便幻想有秃尾巴老李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乡亲,自由来往于东北和山东之间。每年清明节前后,罗山一带时有风雨,人说那是黑龙回家为母亲上坟来了。

青泥石带与九间屋的由来

罗马山系形成于1亿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岩体结构属于花岗岩类。夹在花岗岩中间、被人们称之为青泥石带的这道岩脉,和两侧岩石颜色截然不同,看上去很像灌进裂缝中的湿水泥,将上下两块山体“粘”在一起。这青泥石带在地质学上被称为辉绿岩。一般认为,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状。由于火山熔岩运动,使地壳内的岩浆受到一定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同时在中间产生裂隙。当地底下的玄武质岩浆受到高温、高压作用时,出于无孔不入的特点,顺着这条缝隙往上挤压,填充了缝隙,当浆岩冷却后,就形成了现在的辉绿岩脉。辉绿岩具有一定实用价值,质地细腻的可做建筑石材或工艺石料。

笔者曾从九间屋贴着山崖顺这条辉绿岩脉,向西探寻一里多远。这条庞大的辉绿岩脉犹如一条蜿蜒横亘的巨龙,时潜时露,攀附在波浪起伏的裸露山岩上,一直向西伸向深渊大壑。裸露在山体表面的辉绿岩多呈浅绿状。而九间屋中的辉绿岩因蚀变较为厉害,多呈现深灰色或灰黑色。在九间屋以东近距离的山体上,看不到裸露的辉绿岩脉,似乎它潜入洞中向东而去了。在马山东面罗山大瀑布景区古龙涧的石壁上,裸露有一道道带状青石层,首尾难辨。有人说,这与九间屋处的辉绿岩脉是一脉相承。至于马山这道辉绿岩侵入岩脉究竟东西有多长?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那么,九间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九间屋所处的东西段悬崖宽约40多米。其上十多米高的岩壁,相对于两侧岩壁呈凸出垂直状,在九间屋中间上方十几米处,岩壁向前探出,形成进深约三四米,东西宽约七八米的天然屋檐,如刀劈斧削。由于所处位置较高,跟前无树木遮掩,因此在几里之外的山下,透过山谷上空的烟岚,这棱角分明的“屋檐”仍隐约可见。而“屋檐”之上,与山顶之间高达一百多米的范围内,虽是悬崖峭壁,但并非直上直下,而是有一个凹坡。在这个凹坡上,又生长着部分植被,因此起到一定蓄水作用。汇集在这个凹坡的雨水透过岩缝,下渗至辉绿岩脉所在的岩层。由于花岗岩质地坚硬起到一定阻挡作用,使渗水难以继续下渗。辉绿岩质地相对较软,容易被风化,因此,这段辉绿岩脉经过千百万年的侵蚀和溶解,形成了奇异的洞穴。洞内没有被风化掉的岩石,就成为蚀柱矗立。从洞后壁汩汩不绝的渗水来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九间屋仍会不断向纵深扩展。

【结语】

洞穴自古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笔者无法考证“九间屋”这一称谓究竟是缘于道家、文人游客还是马山下的山民们,但不管出自哪一方,它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应当说,在悬崖底下形成的风化类洞穴,在胶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现象,而像九间屋这样背靠百米悬崖峭壁,两侧山峦拱卫,前临空谷大涧,洞体结构如此奇特且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洞穴,在胶东乃绝无仅有。它不仅是一道神奇壮观的旅游资源,对于研究罗马山系地质地貌的形成与演变也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文图/张国安

新闻推荐

兼职让我很快乐

YMG记者杨春娜实习生左雪娇每个周末,市区一家牛排店大厅总是会响起动人的钢琴曲,弹奏者是烟台大学艺术学院大四学生王栋。王栋虽然在大学主修的声乐专业,但在平...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情浓烟台街2012-05-01 02:18
春风化雨德自馨2012-05-02 02:18
猜你喜欢:
我眼中的夏季2012-05-02 02:18
评论:(神奇马山九间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