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7岁的小楠来说,到市聋哑中心学校算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虽说有着7年的读书经历,但却相当于一片空白,十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思考片刻才能解答出来。谈及原因,小楠的妈妈解释说:“孩子只是听不到但会说话,担心到聋校之后只打手势不会说话了。”
这一理由让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的教师唏嘘不已,惊讶于母亲的误解,也感慨于小楠的经历。记者了解到,小楠的情况并非孤例,多数家长由于对孩子听障情况和聋校等特殊学校的不了解,从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而抱憾终身。殊不知,残缺的花朵也能勾勒出美妙的世界。
聪明孩子成了半文盲
最近,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小楠,母亲带着她来学校咨询转学的事情。
小楠今年17岁,在正常学校念书到七年级,突然想转到市聋哑中心学校来学习。校方为了给她安排一个合适的班级,对小楠进行了测试。但测试结果却让老师大跌眼镜:从七年级的试卷一直降级到二年级的试卷,小楠一个字也不会写,就连拼音也不认识,十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思考片刻之后才能解答出来。
当问及原因时,小楠的母亲磕磕绊绊地解释说:“她仅仅是听不到,但是会说话,担心到聋校学习就只会打手势不会说话了,所以就让她去了正常的学校,可是没想到成了现在这种状况。”这一回答,让在场的所有老师都默然了。
小楠的情况并非个例。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在平常的工作当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家长,孩子听力有残疾,但口语表达能力还不错,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犹豫再三,最后都是害怕孩子学会了手语而影响了说话,就把孩子送到正常学校去。但是,几年之后,因为孩子在正常学校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最后又转回到特殊学校学习。“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孩子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被迫不断降级学习。”刘老师惋惜地说,更严重的是,因为孩子长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激发起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后又不得不辍学回家,成为半文盲。
听力有损学习需求则不同
针对这一普遍的情况,刘老师分析说:“还是由于家长们对听障儿童的不了解,用固有的思维去安排他们的生活,最后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
其实,不管是听力损失处于何种程度的听障孩子,他们在学习方面都有着许多不同于正常孩子的特殊需要。即便是佩戴了助听器,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在他们听来也不是那么清晰,尤其是一些谐音词。因为听力受限,听障孩子通过自身主动获取的语言信息少于正常孩子,语言发展明显迟缓于正常孩子,这就影响了这些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他们的学习出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孩子就需要借助专业化的手段帮助他们学习。例如借助助听仪器和设备放大声音;通过看老师的口型、表情、姿态等理解所学知识;需要专业化教师随时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发音,发展他们的语言等等。
中度损失要接受专业教育
那么,听障孩子到底该如何选择学校?是选择上正常学校,还是选择上聋校?刘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如果孩子听力损失在26—40分贝,是轻度听力损伤,佩戴助听器后,孩子的听力补偿能够达到正常水平,并且孩子有良好的佩戴助听器的习惯,不管在何种状态下,听力和口语交流都没有问题,且智力发育良好,那么,家长就可以考虑送孩子到正常学校学习。但是到正常学校就读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要跟上,每天要检查孩子对于当天的学习内容是不是都掌握了。随着语文识字量的增多,每天要让孩子朗读课文,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随着学习科目的不断增加,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只有家长辅导跟得上,孩子的学习才不会感到吃力。
如果孩子听力损失在41—55分贝以上,就算是中度听力损伤,那么,家长就应该考虑将孩子送到聋校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因为正常学校缺乏专业化设备和专门的资源教师,班级规模大,学科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刚开始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孩子可能还能适应浅显的教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大,学习就会吃力并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直至听不懂、学不会,最后成为学困生。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就会变得自卑、脆弱,缺乏自信心。
如果家长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正常学校就读,那就应该考察一下所要去的正常学校是否班额较小;学校为听障孩子是否配备专门的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能够根据每天的学习内容对其进行答疑解难。同时,家长自身是否有足够的水平为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等。
“无论怎样,听障孩子需要家长和社会多一份的关爱,只有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残缺的花朵也可以勾勒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刘老师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权立通通讯员于慧莉)记者昨日从第六届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秘书处获悉,为更好地服务海外参展商,定于6月27-29日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第六届...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