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晓波
5月27日上午,烟台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5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吸引了3000余名求职者进场求职。笔者在招聘现场发现,一些企业纷纷提出“实习期”、“培训期”、“试用期”要求,而对于期间的薪酬、休假等福利,则语焉不详。更有甚者,还开出了“零月薪”条件。
令笔者有些诧异的是,尽管招聘条件如此苛刻,但应聘者还是不乏其人。这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求真务实、低调起步的就业心态,有利于增加求职成功几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求职形势的严峻,以及职场生态的诸多不规范。
众所周知,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零月薪”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违法现象。既然如此,为何还能逼得大学生乖乖就范?背后的因素,涉及职场大环境、监管体系等多个方面,板子不能简单地打向哪一方。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接受零月薪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会更加刺激一些用人单位开出类似荒唐可笑的招聘条件。
比如,在招聘现场,很多大学生反映,一些企业招聘时不提“实习期”等字眼,但是,待大学生上岗后,再以“实习期”为入门条件,少则三两月,多则半年以上。尽管一腔不愿,但迫于求职压力,不少大学生只能委曲求全。结果,实习的人多如牛毛,留下的凤毛麟角。更令人伤心和郁闷的是,一些无德企业并不按照相关规定支付实习工资,有的甚至还一毛不拔,肆意将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应当看到,近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有关劳务市场的法律条令日渐丰富、细化,违法用工的成本代价也越来越大。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很多时候,维权不能光有信心和勇气,还需要精力、经费、人脉等多种资源,可到哪里去寻找和攫取此类资源,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作为执法部门,鉴于周瑜打黄盖的职场现实,以及人财物的限制,很多时候对大学生的尴尬遭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法律不能成为维护用工市场公平规范的底线,诸如零月薪、被实习等职场怪现状,愈演愈烈,也就不难理解。
在当前职场供求环境下,寄希望于用人单位的良心发现和诚信觉醒,无疑有点痴人说梦。要想最大限度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对零月薪、被实习等不规范现象,大学生首先要避而远之,不屑一顾,行政监管部门更应该按图索骥,严肃处理,只要这两方面力量合二为一,一些企业的“小聪明”自然也就销声匿迹。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凤)高考期间,给孩子做点儿啥吃?昨日,烟台毓璜顶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宋新娜提供了高考三日的食谱,家长们不妨参考一下。7日:早餐:豆浆,花卷,煮...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