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这是作家孙为刚的第三部散文集,也是他即将退休前文学历程的一个小结,也是给生养他的海滨土地的一份厚实的献礼。
以我所见,为刚是最熟稔胶东生活乃至胶东历史的作家,至少属于这方面的作家之一。在这之前的两部散文集,我都欣然为之作序,但这次作序与往次还有不同之处,即这部集子中,有些篇章如《烟台的海》等,还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与教辅。而这些深具特色的出色篇章,在当时我即读过,留下很好印象。这样的散文融入集中,无疑为此书增色不少。
尽管以前也为为刚的散文集写过序,但此次读了文稿,觉得仍有无穷的新意。真的,这些年为刚同志在眼界之扩展,思想之深度,兴趣之广泛以及语言文字之老练上,与前相较跨越之步幅甚是显著,此非虚言也。
民风与民俗乃一个特定地区的鲜明品牌,也是历史风貌不可误印的标志。它无疑是生于斯奋斗于斯的人民创造的,也必然打上这个地带的人群性格的印记。作者对此秉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善于捕捉其特征,挖掘其真髓,品咂其况味,状写其生趣。“鱼卤面”其味无匹,“发芽葱”一“指”独秀,“烟台焖子”听其名似快朵颐,“咂甜儿”此举虽小,却不啻是过往历史与童真童趣的酸甜相糅。
对海之参悟是本集的另一优势。尤其是对烟台的海,作者有长达几十年的观察与体味。不仅仅是了解,而更多的是深入其堂奥,悟其真髓,知其功用,形成亲缘般的关系。大海之于人,至今仍有许多的神秘感,全球大海之于陆地,其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看重。因此,为刚对海之了解和状写,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而且对于人文乃至科学也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和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作者在这一段的提示之下,演绎并描写了冬、春、夏、秋“烟台的海”大同却也并非小异的风光及其独特的极致。惟其独特,才有真正的认识价值,也才能构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这才能有别于一般化和“大路货”。所以,这样的篇章为有识者所注意并被选进课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了大海,作者的心路所及,主体仍离不开烟台。烟台的地域特色,烟台的人,烟台的要人(籍属此地的与曾较长时间居住于此的),如冰心、峻青、马少波等,还有烟台地区的普通人群体,如黄县(今龙口)人、掖县(今莱州)人、招远人、莱阳人,历述其沿革,分析其性格,最主要的是突出其特点:或精明,或本朴,或开放,或豪壮,同样具有很大的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价值。
尤其是历史,为刚在此集中有了比过去更深入的开掘,更高层次的认知。对事件和遗迹,如芝罘岛上的秦碑,文峰山上的魏碑,烟台山上的领事馆,星星点点几乎涵盖了自上古、中古与近代烟台之人文地位,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当然也有带着辛酸印证的“曾经”。对于历史人物,作者的笔下更见神采,可见是渗透着深深的爱憎感情的。这当中,有的也许是人们所熟知的如登州(今蓬莱)的我国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祠,但也有鲜为人知却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英烈人物。作者浓墨重彩地状写此等人物,从而使一般人少知的历史画廊中又鲜活了几位正气凛然的形象。
对于胶东和烟台地区来说,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还应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应该说,半岛地区的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在全国而言也属于佼佼者之一。本集中有为数不少的篇章或直接反映,或与此有关,读之令人浩叹。如海阳山中的无名烈士墓,民兵英雄赵守福,抗日战争胜利后粉碎美国舰队欲在烟台登陆的图谋;尤其是胶东军民在“七七”事变后打响的雷神庙之役,至今在一块小小的雨搭上遗有138个弹孔。此篇散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获得广泛好评,无疑是同类作品中写得十分真切传神的一篇。
当然,既为烟台地区重要轶事的热情发掘者和忠诚的记录者,胸中自是一个包容的广阔空间,不可能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方面。因此,举凡近代耆宿、民国名人,乃至有争议的人物等,亦在为刚的笔下有所反映。诸如《吴佩孚与他的军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身后事种种、葡萄酒先驱张弼士,乃至《马关条约》的换约处等等,都有客观亦不乏有声有色的记叙和评骘。阅读此类散文,轶事虽旧却令人耳目一新。在我们面前,展露出的是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烟台,一个五味杂陈的烟台,一个人文底蕴极为丰厚的烟台,加深了此地确是一部批阅不尽的大书的强烈感觉。
最后,我必须谈一谈为刚散文的语言文字。他从事新闻多年,自然是写了许多新闻报道文字。人们常会以并非完全褒义的说法称记者文字为“新闻记者体”,弦外之音是,以此来写文学作品难免会有某种非文学因素。其实,为刚写散文,反而极少有新闻记者笔法。这就证明他极善于将二者进行必要的区分,把握得甚为得宜。
他的散文语言至少有三点是值得称道的。一是他善于用“事”,而且长于叙事。客观上事件芜杂,然则他选得精准,叙述得简练而传神,我将此作为他语言表达上的第一优长。因为事虽摆在那里,却采撷不易,叙得不好则干枯无味,读得使人烦气。这一点站住了,为刚的叙事散文便很好读。如他选取138个弹孔,就甚具慧眼。当然选得好,还要叙述得好,否则,纵有“眼睛”也亮不起来。
再者,他的语言文字自“带”感情。为什么?因为他写散文极少“跳”出来抒情,而他的文字读起来却湿漉漉的,不干巴,就是因为他表述感情比较内敛却情意自生。那就是说他的情致是渗融在文字中的,如此读者在不经意间即受到感染。所以在这以前我就琢磨过:为刚散文语言的“奥秘”是事前将感情“灌”进去了,但又匀调着往外渗,所以始终是不荒旱的。譬如他写那些英烈人物,虽然基本没有那类“啊啊”等感叹词,却仍然深切感人,原因就在这里。不仅不乏情,而且都是真情。还有,他的散文语言雅俗共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咸宜。这恰恰恐怕与他将“新闻记者体”运用熟了,提炼得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不仅不是什么缺点,反而变成一种优长了。
提到新闻记者,我倒想起一些记者出身的著名作家来了。刘白羽、杨朔、菡子、华山等,还有本集作者所钦服的著名作家峻青,都曾在记者生涯中砺炼过,他们同时不都是散文名家吗?此非闲笔,亦为佐证也。
新闻推荐
家长、考生、教师谈“陪考”,老师建议———, 陪不陪考?问问孩子的意见
每年的高考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特别是开考期间,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倾盆大雨,考场外总是少不了陪考家长的身影,他们送汤、送饭或是默默等候,坚持到每一科结束。尽管家长这...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