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早上5点30分,在芝罘区青年南路青年家园南侧的山峦下,来自菏泽曹县的刘书宾和儿子刘统钻出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逐一打开整齐排列的蜂箱,成群的蜜蜂向四面八方飞去。
烟台五月槐花香,山顶上,有一片绝好的蜜源,每逢花期,刘氏父子便和全国各地的养蜂人闻香而来,今年他们在这里放置了60个蜂箱,蜜蜂数量约有120多万只。
这是刘氏父子在烟台养蜂的第8个年头,在10多天的花期里,他们需要离群索居,风餐露宿,日夜守候着这些采蜜“精灵”。“我们是‘游牧人\’,每年要盯着花期从南跑到北,哪里有花,就住在哪里,上一站我们在徐州呆了15天,五月中下旬住在烟台,6月1号以后就跑到大连了。”51岁的刘书宾一脸沧桑。
12岁那年,刘书宾跟随父亲成了一名养蜂人,39年间,他追逐着各地花期,先后跑过云南、贵州、四川、江苏、吉林、宁夏和新疆等地,并在长白山建起了土蜂养殖基地,专门生产土蜂蜜,其大儿子刘统,从13岁开始便跟着他走南闯北放养蜜蜂,今年已是第14个年头,现在成了养蜂事业的主劳力,也已经习惯了在各地奔波。“每次转场,都要雇车运送蜂箱、帐篷和日常生活物资,就像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大约有半年时间要住野外,缺水少电,生活虽然辛苦,可收入要比在农村种地高出很多。”刘统说。
实际上,养蜂是靠天吃饭的活计,风险很大。“前段时间,徐州槐花盛开,我在那里放置了300个蜂箱,按常规,15天时间应该打10000斤蜂蜜,可当地天旱,槐花流蜜少,最后只打了1200斤蜂蜜,扣掉蜂箱运输费和人工雇佣费,所剩无几。”刘统叹了一口气,但眼神依旧坚毅。今年烟台的花期比往年晚来了一个多星期,他预测不了未来:“就怕坏天,一场大风一场大雨就什么都没了,希望这次在烟台有个好收成。”
为了有个好收成,刘氏父子每天都要像蜜蜂一样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早上一起床,就要挨个检查蜂箱,查看蜂群有没有生病,而后又是摇蜂蜜、取蜂王浆,移幼虫、一刻也不能停。”刘统戴着纱网头套将脸和脖子遮起来,娴熟地打开蜂箱取出一块蜂板检查蜂蜜吐蜜情况,蜂板上面密密麻麻布满蜜蜂:“一般情况下,蜜蜂不会攻击人,因为它们要忙着吐蜜。但是在低温、高温或取蜜时,会影响它们的情绪,我每天都要被他们蜇十次八次的。”
说话间,刘统用小扫帚轻轻扫着蜂板正反两面上的蜜蜂,瞬间,它们便飞舞了起来,刘统任凭蜜蜂冲撞,随手将蜂板放入“甩蜜机”中,这是取蜜的必备工具,它采用了离心机的工作原理,高速旋转下,蜂板里的蜂蜜被甩到桶壁上,然后会流到下方聚集在一起。“养蜂的过程辛苦劳累,但是结果却是‘甜蜜\’的。”刘统笑着说。花开人来,花落人走,随花而动,苦中有乐。刘氏父子像所有活跃在烟台的养蜂人一样,追逐着花期,追逐着幸福甜蜜的未来……
新闻推荐
□宁馨四月末的烟台,满城春色。我们却还觉得不够,驱车郊外,要去追逐那漫山遍野的芳菲。沿着草长莺飞的指引,车子像只黑色的大鸟,扑拉着翅膀,径直向前飞去。...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