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他乡频频遇故知
“《海市》在大剧院复演,很多老观众眼前一亮:‘比首演默契多了!不像是烟台的水平!\’尽管《海市》只参与‘十艺节\’的展演单元,但所有参评剧目在烟演出时,我们的主创团队一场不落地看了下来,第二天大家主动开会研讨业务,分析高水平院团的舞蹈、灯光,并将对方的技巧融入到《海市》的表演中。”姜明说。
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也令《海市》走出烟台后,备受观众好评。姜明回忆道:“在张家港、苏州巡演时,当地南下的烟台籍老干部们听到男女主人公分别叫‘芝\’、‘罘\’就倍感亲切,演出结束后拉着主演的手,追着问家乡现在的情况。这让我们备受鼓舞。”
因地制宜办巡演“省”字当头
“能用一个9.5米的集装箱,绝不用两个7.2米的。”每当舞美队询问如何将大件道具装车时,姜明总会想出最省钱的办法来:“不是我们哭穷,很多时候其他剧场不具备与烟台大剧院类似的条件,精算道具数量和运输车辆,也是为了避免做无用功。”姜明说。
3米多高的“秦俑”、分门别类打好包的“鱼篓”、“盔甲”,一台完整的《海市》下来,光服装道具就能装满整整四大车。这样的队伍拉去鲁中、江苏巡演,成本可想而知。“《海市》从立项到现在,花费还不到400万,而很多兄弟城市院团,一台剧目的成本是我们的八九倍,但很多戏往往一两年后就被搁置,这样的浪费让人心痛。我的原则是,无论预算多少,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不能有丝毫动摇。”
应对市场《海市》将推多个版本
“现在的剧目,有‘评奖系\’,也有‘吃饭系\’,《海市》的定位,一直是后者。”谈及《海市》的未来,姜明已有明确思路。
专业院团走向市场后如何“自谋出路”,始终为外界所关注,而姜明对此并不避讳:“演出从未规定只能在剧场和舞台上,不能局限自己,露天广场、旅游景点都是演出可以考虑的场所。《海市》里有故事发生在长岛,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着重体现当地特色的精华版,在长岛做实景演出?完整版100分钟的时长,也可以根据演出需要,精简到70分钟上下,适应不同类型的演出需求。”“烟台院团走出去,就应该唱本土的东西,就应该多提雷神庙、地雷战、太平湾、烟台山这些标志性的地点和事件。节目可以为专业院团生存缓解一时之急,而剧目才是一个院团的灵魂所在。”姜明透露,眼下歌舞剧院正在论证反映胶东红色文化的新编剧目,如果顺利,明年将有一档新剧目,与《海市》一道继续回馈广大观众。YMG记者杨健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王道芸秋末正是腌咸菜的好时节。受老辈人影响,每年此时,我依然喜欢找出家里的坛坛罐罐捣鼓一些,其中,咸菜疙瘩是我的最爱。疙瘩,烟台话念作gǎda,这两个字似...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