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市场还是那些市场,但因为体制变了,厂里员工的热情高涨了,重新焕发了‘第二春\’。”
上世纪30年代,杜培然、王景颜、刘集臣三人出资400大洋,创立了烟台首个锁业公司———“三环”公司。
历经80多年的风雨沧桑、起伏兴衰,“三环”多次在时代发展大潮中逼近破产边缘,却一次次走出危机,并最终实现了民族品牌振兴。截至2012年,三环产品畅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内唯一一个产值过十亿元的制锁企业。
一个传统锁具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独辟蹊径,成为锁业“巨头”呢?昨日,YMG记者走进烟台三环锁业集团,探访企业的成功之路。
市场饱和企业一度濒临倒闭
三环公司,成立于旧社会,以铜挂锁起家。“上世纪80年代,公司的铜挂锁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发展势头非常不错。”烟台三环锁业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丛龙政回忆说,但随着社会发展,铜挂锁企业增多,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导致市场日趋饱和,三环公司出现生产力过剩问题。
到了1996年,“三环”基本在死亡线上挣扎。核心企业3009名职工,年产5449万把锁,利润仅108万元。之后,又沿着这个轨迹挣扎了6年,直到资不抵债,基本处于倒闭边缘,只能对体制进行创新改革。
制度改革焕发企业“第二春”
2003年,“三环”公司进行了企业整体改制,国有资产退出,由48名自然人和职工持股会组成股东大会。职工持股会占总股本的19%,48名自然人股东均为集团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占总股本的81%。
企业改制,为“三环”的振兴提供了源动力。“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市场还是那些市场,但因为体制变了,厂里员工的热情高涨了,重新焕发了‘第二春\’。”丛龙政说。改制当年即2003年末,三环集团核心企业生产6750万把锁,销售收入31115万元,利润711万元。
尝到了改制的甜头,“三环”人又用一年时间对14个分厂等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至此,三环集团正式步入正轨。
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制度改革,让企业发展有了源动力。但在丛龙政看来,真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还得靠技术创新。
轿车锁,正是三环公司科技创新的一个典型。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三环公司的轿车锁配装车间,二十多条生产线全部用英文字母标识。在一条标有“M”的生产线前,记者看到,十多名工人正在进行铆接、安装、包装,一个个环节有条不紊。“这是我们公司独立研发的发动机罩锁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是普通生产线的四倍。”丛龙政说。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让三环重新占领了先机。“目前,我们公司对口的汽车厂商包括上海大众、一汽轿车锁这一项,年销售收入即达到了3.8亿元。”丛龙政说。
产权战略“护航”品牌运营
随着企业步入正轨,品牌运营成为“三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又一个关键点。
在品牌运营方面,三环是五金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著名品牌。主导产品指纹锁、铜铁挂锁两种产品28个规格型号获山东名牌产品,在国内同行业起到了品牌带动作用。
近年来,三环共计承担上级各类技术开发项目30多项,自主开发了“生物识别软件开发与应用”、“生物识别门禁系统”、“数码智能安全网络系统”、“高档汽车指纹识别综控防盗系统”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公司先后申请各种专利200余项。不仅如此,三环还多方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先后参与制订了《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机械防盗锁》、《挂锁》等5项行业标准以及起草了国家标准《制锁工》。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徐静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 前三季度过后,12件为民服务实事进展顺利
12件为民服务实事,事关百姓民生。前三季度过后,为民服务实事有啥新进展?昨日,从相关部门传来消息,12件为民服务实事,1件已完成,即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