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及周边地区,一说起黄务街道北里村的于万林,在京剧票友圈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2日下午,记者刚到北里村村口,远远地便听到韵味十足的京剧唱腔。循着国粹的韵律,记者找到了位于村口不远处的于万林家。
戏迷每周三天来过戏瘾
当日下午1点多钟,于万林的“戏曲社”里已聚集了十多位京剧爱好者。家住黄务的王静华在于万林等几位乐器老师的伴奏下,唱起了《望江亭》选段。“我本来就好唱歌,后来学起了京剧,竟然一学就上了瘾。”王静华说,“我今天带着2岁的孙女语心一起来,一是过过戏瘾,二是让孩子也受受熏陶。毕竟,国粹还得靠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呀。”同住北里村的潘培琴,今年已经62岁了。她告诉记者,每周都定点到于万林家里来过戏瘾。“我们唱得不好,很少跟着于万林出去唱,但就是好这个,所以就每周都到这儿来。唱上一两段,挺开心的。乐呵!”潘培琴笑着说,于万林的“戏曲社”成立有十多年了,每天都不闲着。
坐在一旁的票友告诉记者:“于万林这儿我们每周都定点儿来,他可是我们烟台最早组织‘戏曲社\’的,可有些年头了。”这位票友说,最早的时候只有于万林老师这儿组织了“戏曲社”,周围人家里有亲戚爱好吕剧、京剧的,一传十,十传百地就都到于老师这儿来。“那会儿,慕名找到于老师的人真叫一个多。有一位现在已经70多岁的乐器老师,每回都从莱山赶70多里地到于老师这儿来过瘾。还有周边的像牟平、福山等地的戏迷们,都跑到这儿来。人多的时候,一间小屋都坐不下。真是一个热闹!大家都排队轮着唱,每人一段,直唱到天黑。”
于万林为唱戏专门盖起五间房
“你看到那新盖的五间屋没?那是专门为唱戏盖的房子。”于万林指着紧邻的一处新屋告诉记者。
据于万林介绍,早在1996年“五一”节那会儿,他家的房子刚刚盖好时,就固定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排练。至今已有17年了。
“我读书那会儿就好胡琴这些乐器,那时候学校整天搞宣传,我就带着胡琴跟着到处唱。初中毕业后,家里条件不允许,就没再往下读了。”于万林说,后来,村里组织宣传部和俱乐部,他和村里的几个文艺爱好者一起排了吕剧《送货路上》,“那大约是在1974年、1975年期间。当时,我媳妇也参加了,她演老旦。”于万林笑了笑说,那时候黄务村有个大礼堂,他们把排练好的吕剧《送货路上》搬到了礼堂里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当时大家都说好。”
1975年以后,因为忙于上山干活儿,于万林把自己的“戏曲”情节深深埋藏起来,这一停就是20年。上世纪90年代初,文艺行当又开始兴起,在大家的热情鼓动下,于万林又一头扎进了自己深深迷恋的“戏曲”之中。
在于万林“戏曲社”的乐器柜里,摆放了几十把胡琴、京胡等乐器。“这些都是我自费买的,光这些乐器就花了有三四万块钱。”于万林说,如今生活好了,不用像以前那样整天为生计忙活。“现在每周一至周四,我们就四处去唱戏,每周五至周日,大家就都到我家里来唱。我今年63岁了,就迷这一样(指戏曲)。老伴也支持,哪天要是谁没来,还紧跟着问我咋回事,是不是惹人家不高兴了。”
老伴为“戏迷老头”放弃爱好
于万林的老伴孙德凤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她也喜欢唱歌跳舞,但后来忙于生计,只得放弃自己的爱好,让老伴继续圆自己的“戏曲梦”。
孙德凤说,从1996年全家搬到现住址开始,为了方便老伴唱戏,全家先后腾出两间房子专门供唱戏用,这又刚在后院盖了五间房子。“那会儿我们家是办得最早的,烟台街上都没有,像牟平、福山、八角的都过来,多的时候七八十人,少的时候也是三四十人。这几年,办‘戏曲社\’的地方多了,大家都慢慢分散了。”“头几年我因为还得忙着做买卖,所以就没有时间唱了,不过,我爱听。”说话间,孙德凤手里依旧飞针走线地忙活着。“那会儿忙买卖的时候,我和工人白天给这些票友们倒水倒茶,他们走后就赶紧拖地刷碗。晚上,我再和工人加班干活儿。”孙德凤说,“老伴就好这个,我也支持。那几年我唱的时候知道,唱完了心情就是舒畅。这不,为了唱戏,专门盖了后面那五间房,能有个七八十平米。人家有来租房的,一年给5000多块钱,老伴没同意,说是都得留着唱戏用。”
于万林拉起自制的胡琴总是得心应手。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方春明通讯员新国春梅晓美)按照省住城建厅《关于全面开展竣工工程未接收入馆档案追缴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城建档案馆对2000年以来市区未...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