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在海阳农村是世代相传的一门技术。大多数农家都会编。而作为一种产业大规模兴起,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兴起以草编为主的庭院经济。那时候,县里成立起草制艺品厂,17个公社都有艺品厂的分部。艺品厂的人员进村入户传授技艺、指导生产、检查质量,还及时收购农家的草制成品。这些走村串户的技术员,个个技术娴熟。他们都是从农村挑出来的精英,当时只要哪个村“冒”出个草编能手,草制艺品厂就会安排专人去考察,然后选为临时工或者合同工,优秀者可转为正式工。这些技术人员,受草制艺品厂统一调配,安排到各村去指导生产。
一批批草编能手汇聚一起,不断创新技艺,使传统的草编技术、质量、花色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特别在编制技术上,逐步形成地域风格,使昔日各村不规范的自由编法,发展到有名有术的统一编法,如平编、绞编、辫编、马蔺垛、套扣、十字扣、链子扣、曲径扣、梅花扣、小浪花等等。产品形状分别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元宝形、扇面形等。产品可以是纯白色的,也可以将玉米皮染成七彩颜色,在提篮、地毯、靠背、坐垫上编出树木、花卉、熊猫、大象、长颈鹿、蝴蝶、飞机、舵船等图案,这些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产品更美,销路更广。
草编的主力军是农村家庭妇女,她们的收入要超过耕种大田的男人。除了做饭,她们白天会三人一堆、五人一簇,聚集在胡同、过道、院落,不停地拧呀拧,编呀编,议论着南村北疃、村里街外的新鲜事儿,议论着儿女的学习、工作、婚事……也许是这种劳动形式,给邻里、给家庭带来了笑声、和睦、梦想……
每当夜幕降临,许是月挂中天,许是风雨交加,在地里劳作归来的男人,也能盘腿围坐炕头,用粗壮的大手,拧起编织地毯用的长长草辫。十岁八岁的儿童,或是20左右的青年,也常常操起玉米皮,露上一手。所谓家庭手工业的草编,在很大意义上是一家人业余时间的“人民战争”,他们合力编出了效益、编出了富路,编出了和谐。
当时,县里十分重视发展草编生产,经常组织经验交流大会,评先选优,对有突出贡献的公社、村庄、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经济落后的村庄,还组织干部带上技术人员,用草编技术扶贫。草编,已成为家乡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受草编产业的启迪,1980年我曾在《烟台日报》上发表一首《讨“嫁妆”》的打油诗,具体字句已记不清了,大意是新媳妇赵桂芳,结婚三日回娘庄,喊着让妈添“嫁妆”,不要橱柜不要箱,带上提篮模和地毯框,去改变婆家穷山庄……
是啊,我家就是靠草编富起来的典型例子。那时候,我家六口人的生活,全凭着父亲一个劳力支撑。当时生产队里,一个劳动日所得的工分,到年底就值六七角钱。一个劳力挣不出全家人的口粮钱。年复一年,我家欠生产队一大堆债。靠地里劳动,猴年马月也还不清。自从兴起草编,我仨妹妹,个个成了村里的草编能手,母亲也加入了编织行列。
这样,家庭收入一天天一年年多起来。很快,饥荒没了。当时流行的“大金鹿”自行车,“蜜蜂”缝纫机,黑白电视机,我家样样跟上了时髦。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茅草屋,也置换成了新瓦房。吃的用的花的,再不犯难了,银行里的存款也渐渐增多。在海阳七百多个村庄中,像我家这样靠草编脱贫致富的农户数也数不清。
新闻推荐
□高艳娥我有个“潮妈”,思想超现代、装束超时髦,兴趣超广泛,爱好超刺激。都四五张的年纪了,还跟我一样迷恋快乐男声里的男生们,看见漂亮衣服就迈不开腿,看悲情...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